法雨潤群生-19.隨緣念佛,求生極樂

法雨潤群生-19.隨緣念佛,求生極樂

隨緣念佛,求生極樂

桃園講堂陳美娜(心捷) 

第一次踏進西蓮淨苑是在民國83年左右,因為打「佛一」的因緣。初見這個道場就留下深刻的印象,環境清幽、樸實,法師都很親切、慈悲,道風很嚴謹、實修,還有早齋、午齋特別的菜根香,令人回味無窮,從此就與淨苑結下深厚的緣份。

也是在同一年先到桃園講堂共修,那時家庭與工作兩頭忙,尤其是身處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家庭成員眾多,自己的角色比較多重,受到考驗也比較多。有時形容自己是誤入大家庭這個森林的小白兔,遇到了很多煩惱與磨難。還好有幸得聞佛法,到講堂共修,可以聽經聞法,念佛,參加山上的佛一、佛七及法會。

感謝老和尚創立西蓮淨苑,成立桃園講堂,教育出一個個深入經藏、智慧通達、辯才無礙的法師,對我們眾弟子講經說法,諄諄教誨。淨苑培育的優秀法師,下山到講堂弘法,將老和尚的身教與言教以及佛陀的妙法,表露無遺。啟發了我們的覺性,並將大乘佛法與淨土法門,介紹得非常詳細,讓我們有出離苦海的妙方,有西方極樂阿彌陀佛的歸家之路。

親近淨苑,透過經年累月的共修薰習,讓自己的習氣以及內心的無明煩惱和貪瞋痴三毒,漸漸地減輕與平息。感覺自己心胸開朗了,更能容納許多事,讓我這個誤入大家庭森林的小白兔,逐漸地融入這個森林的生態中,慢慢地讓自己更好,自利而後利他,利益這個大家庭的和諧與安樂。

到了中年階段,面對父母老、病、死的過程。有九年的時間,大部分必須自己勇於承擔、陪伴與照顧。在此過程中,我們兄弟姐妹會有焦慮、恐懼、無助、孤單、困頓、痛苦等等問題,也是透過佛法及佛力加被,讓自己產生力量,困難的事情,都能一一迎刃而解。我非常感恩能陪伴父母一路走來到圓滿,是父母祂們教導了我,生命老、病、死、苦的樣貌,體會人生八苦的刻骨銘心與沒齒難忘。

母親在生命最後三年,念的佛號越來越多,越來越用功,最後在病的因緣下,安然往生,沒有痛苦。而父親的一生,或許是因緣,或許是太健康了,不覺得世間苦,在99歲時,僅念了六千多句的佛號,後來身體虛弱無法再念佛了,只能聽念佛機念佛。最後雖有病的因緣,但在我們至誠懇切地祈求佛力加被下,最終如我們子女所願,在103歲高齡平靜安詳地走完這一生。

回想這一切,如果有一點點的善根或如理或如法,都是得自於老和尚佛法的教誨及恩德,和法師們多年的教導,才能讓我們自受用及他受用,用到親緣眷屬身上,並擴及一切的眾生中,冥冥中受到佛力加被,佛光普照。

老和尚民國61年創立西蓮淨苑,教育僧眾及四眾弟子,成立了五個講堂,弘揚大乘佛法,專修淨土。祂老人家智慧如山,慈悲似海,為法忘軀,度眾第一,寫下好多著作、好多法寶,留給我們珍貴的寶藏。閱讀老和尚所撰寫的法寶,真的可以體會老和尚說的話:「我寫書是我腦血,流到手上,再從手上流到筆,再從筆流到紙上。」

虔誠恭敬地閱讀老和尚所寫的書,每一篇都很受用、很感動,其中最相應的法語是:「萬般隨緣好,一心求往生」以及「至誠懇切,求佛接引」這兩句。

因為娑婆世界有八苦[1],「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更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以及無量無邊的苦。

老和尚一場病,示現世間本來就是八苦交煎,五濁惡世的地方,但祂老人家是身受心不受,對於病痛並不放在心上。

回想以前每次看到老和尚的場景,不管是在蓮鄉,大眾在向師父請法,還是參加大眾為師父祝壽,或者是在二樓法堂上台講楞嚴經,儘管老和尚身體已經很不好了,但祂的臉上總保持著親切慈善的光輝,氣色總是白裡透紅,總洋溢著大慈悲與大智慧的樂觀與自信。老和尚十年的病苦中,為法忘軀,堅忍卓絕,如果換成是我自己,我真不知該如何面對,但老和尚把「念佛心中沒有病痛」發揮到了極致。

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經歷了種種的酸甜苦辣,也體會到苦苦、壞苦、行苦,這三苦的樣貌。老和尚在佛七講話中說 :「海潮、人潮皆一般,名利場中也是如此。誰的浪起得越高,掉下來就跌得越重……偏偏世人迷惑。」這句話恰恰是自己的最佳寫照與經歷。老和尚說:「名利好比過眼雲煙,沒有實在的。」真是一語道破啊 !

老和尚在《池畔蓮鈔》中又說道:「念佛法門是以法界圓融為體,以真信、切願、持名念佛為宗要,以放下無礙往生為用。」所以我最相應的就是「萬般隨緣好,一生求往生」以及至「誠懇切求佛接引」的法語,深得我心,於我心有戚戚焉。

老和尚生於民國13年,我的母親是生於民國12年,老和尚今年滿100歲冥誕,與我母親年齡相仿,所以我特別有感觸 !

也許是過去世及這一世的因緣,這一生我最愛的人是我的母親,最感恩的人是我的父親,與祂們兩老今生結下了父女、母女的善緣,期待來世在西方極樂世界與祂們再重逢。

以出世間法來看,我最敬愛與感恩的是師父老和尚,祂是我法身慧命的啟蒙恩師,創建了念佛道場,栽培了傑出的弟子法師們,經年累月,以甘露法水來灌溉我們,讓我們煩惱平息,福慧增長,正念現前,並種下西方阿彌陀佛是我歸家之路的信、願、行。

我時時不忘恩師的叮嚀:「在煩惱中發心念佛,在憂慮中發心念佛,在得意中發心念佛。」祂老人家的叮嚀已種入我的八識田中了。

而今恩師老和尚已經往生24個年頭了,想必祂老人家已經在常寂光淨土中修行。祈願老和尚恩師早日修行成佛,乘願再來廣度眾生,也祈請師父加持,讓我們循著您的腳步,依教奉行,持戒念佛,同生西方,共成佛道。阿彌陀佛!

[1]《增一阿含經》云:「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

法雨潤群生-19.隨緣念佛,求生極樂

法雨潤群生-18.至誠念佛清淨自在

至誠念佛清淨自在

桃園講堂陳惠莉(心默)

淨苑為了紀念老和尚百歲冥誕,舉辦「趣佛菩提:淨土永續,菩薩勇健--念佛三昧」課程修學。授課法師提到老和尚智慧法語「身苦、身樂,常自在」,讓我想起曾經與老和尚有過一面之緣。

當時老和尚雖然躺在病床上,看起來卻精神很好,不像是生病多年的人,他說 : 「不要被五陰身心帶著受大苦。有病時不起『痛苦心』,喪失正念;健康時不起『放逸心』,一心不亂。」又舉例說 : 「如果牙疼兩三天不能睡覺,你唉唉叫有用嗎?」可見老和尚修行,對於病苦已然看淡,而得大自在。

老和尚說他學佛得力於一個「誠」[1]。什麼是「誠」?「誠」是「認真」。如何「誠」?「忍讓恭敬」。做到「你對我壞,我還對你好」,「遇到對方比我強,讓他三分。遇到對方比我弱,敬他三分。」

我們餓了會想吃飯,渴了會想喝水,要以此種「如飢如渴」的誠心學佛。還要像小時候經常想媽媽的心情,「如子憶母」勤念佛。如能身不做是非(身誠),口不談是非(語誠),心不想是非(意誠),身口意三業清淨,就是「身、口、意」三業誠。「誠」心不變,蒙佛加被;「誠」心道場,可以成佛。「誠」之一字,保證往生。

老和尚教我們,每天念佛時要起「懺悔心」,不可念得「嘴滑」,有口無心,發現時要趕緊用心念。一切處、一切時,忙、閑、樂、苦,一心念佛。心無力,借口來扶。

老和尚說,辟散之要在「音聲」。當散亂心、煩惱心、妄想心伏不下時,到遠處去「高聲念佛」;若因緣不具足,或小聲念,金剛持,都可以。念佛人最好是每念一聲佛出於真心,當你出音聲時,心裡都是佛號。聲聲佛號要發自於心、出之於口,攝耳諦聽。耳根一攝,六根都攝,即可淨念相繼,一心念佛。

老和尚說,一念隨染是眾生。一念隨淨是佛。念佛放下,心不起境,境不礙心。念佛調心,不要從別處用心。從調自己的心下手,決定心生決定境。老和尚慈悲指引,「清淨心」除煩惱,「至誠心」起佛號。我們晨起正好用功,刷牙時,真心切願起佛號;晚上睡覺前,至誠念佛。

老和尚說 : 「境由心現,心逐念成。」起惡念,造惡業,便起恐怖心。念佛號,清淨心,便起歡喜心。一心具十法界,上可成佛,下可地獄,修「心」在修每一個「念」。「念」是正確的注意力,覺察力的持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老和尚身苦身樂皆得自在的念佛法門,早已在他一次次的慈悲教誨、一句句的智慧法語中,詳細地教給我們。「知道法門了以後,切實用功。這是為你自己用功啊,不是為別人用功。」[2]

最後以老和尚的話與大家共勉,「 黃昏景色雖好,注意黑天快回家,不要黑天到不了家。」老和尚讓我們快快回到極樂世界的家!「現在我們大家就開始試一試,用用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心念佛。開始念佛。」一句佛號,用盡全身力量,清楚明白,一句一句念下去,發真願求往生,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祝福大家,身心健康平安吉祥。歡喜自在念佛,往生西方無障礙!阿彌陀佛!

[1]我學佛這麼多年來,得力於一個「誠」字。我開始學佛就誠,直到現在誠心不變。我得力於一個「誠」字。《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上)》, p. 390, 11-12

 

[2]《佛七講話》第一集

法雨潤群生-19.隨緣念佛,求生極樂

法雨潤群生-17.老和尚的三帖藥

老和尚的三帖藥

桃園講堂邱鈴惠(心薌)

我來講堂,以前開車要花三十分鐘,現在要四十分鐘才能到達,是什麼力量推動著我來講堂二十幾年?

我來學佛,為了要來治「病」。也許會有人好奇,我好好的,要來治什麼病?我要來治「貪瞋癡」的病。這種病很麻煩,必須要找好醫生,才能治好病。

好醫生長什麼樣貌?要有「戒」、「法」、「淨土」。老和尚遺留於淨苑的道風--「律紹南山」、「教宗般若」、「行在彌陀」,正是有「戒」、有「法」、有「淨土」。慶幸自己找到好醫生,有一句話「願與智者同哭,勿與愚者同笑」,可見善知識的重要。

老和尚重視戒律,依佛所教,出家人半月半月誦戒、每年結夏安居、平時過午不食。為在家人傳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五戒可以不失人身,八關齋戒是往生的增上緣,菩薩戒盡未來際保有佛種子。「戒」教我們要做好人不要做壞人,「戒」是做人根本,成佛的因。

有戒還要有「法」,也要有智慧,才能面對生活中的磨難。佛說「緣起法」,老和尚也說「緣起法」,老和尚以二諦(緣起性空)來說明。「空」不是「無」,是否定自性的存在,一切法非單一性、不變性、主宰性,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無自性,緣起法是法法平等之相,造如是因得如是果。

在《佛七講話》裡有一個譬喻:人生就像演戲,在戲台上粉墨登場,扮爸爸、扮媽媽、扮兒子,戲演完了都要下台,一切都是假。我們現在也是在演戲,做爸爸、做媽媽、做兒子,有一天因緣離散,各走各的,一切都是「空」。為了不使眾生着「空」,又跟我們說「有」,你現在做爸爸要像爸爸,要賺錢養家。做媽媽要像媽媽,要打掃煮飯,做兒子要像兒子,孝順父母。好奇妙的「空有不二」。

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用「二諦」於生活上,煩惱會減輕不少!學佛不再只是求往生,而能將佛法用在當下,讓每天過著解脫自在的日子,才是難能可貴。

老和尚無論講經撰述,最後都會導歸「淨土」,勸我們念佛求往生。老和尚說「願做彌陀孤臣」,就是說即使大家都不信阿彌陀佛,我也要信;即使大家都不念阿彌陀佛,我也要念。我要跟老和尚+1,現在如果有人跟我說念佛不能往生,我也要念,這都是平時在講經說法中,為我們建立的深信切願。

有「信」有「願」,還要有「行」,要念佛。要怎麼念佛?念佛要定課,沒有定課如水上的浮萍沒有根,今天歡喜念一萬,明天忙剩二千,不可一日打魚,三日曬網,會沒有成就。應該不論在忙閒中,定課都要完成,養成念佛的好習慣,才有往生的把握。

念佛不在多或少,在於「至誠懇切」,念清楚、聽清楚。念佛還要「動靜一如」,無論遇到順境或逆境,要不失念佛心。

一切法,若不能消業障、斷煩惱、除妄想、破無明,就不是佛法。很慶幸能遇到正法,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每天要大笑三聲,為自己高興。

老和尚留下許多法語,他慈悲智慧的教誨,為我們開出「戒」、「法」、「淨土」三帖藥,治「貪瞋癡」之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心有正法,夫復何求?」願同念佛人,同生極樂國。

法雨潤群生-19.隨緣念佛,求生極樂

法雨潤群生-16.心中無事事中無心

心中無事事中無心

桃園講堂張清榮(心諒)

感恩弘法處舉辦「法雨潤群生」活動,給予末學與大家分享老和尚法語智慧的機會。

老和尚曾開示念佛人須「心中無事,事中無心」[1]。然而,我們尚心中有事,事中有心,為何?一般人每天早起後,分秒必爭,忙著洗刷、吃早餐、趕車、上班、開門做生意、送貨等等。生意興隆時,應接不暇;景氣蕭條時,則生苦惱。為名為利,「得」時生恐懼,「失」時懷憂惱。從日竟月,從月竟年,從少到老,從生到死,生生死死無有停息。

我們有所覺醒,回來講堂共修,聽經、聞法、念佛,做了許許多多的功課;可是面對生活,與人、事、物相處時,卻仍心有千千結,結中有千千的憂、悲、苦、惱,使我們起心動念,心中有事、事中有心!

《金剛經》中,須菩提尊者請問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所有一切眾生之類[2]……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故知,離一切相而住其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心中無事,事中無心」。

唯識三性,知遍計執本空,依他起如幻離相清淨。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而無所住。無住生心,無住就離相,心中執取的心緣相,妄相本空,取相生想是為妄想,妄想無住。

試問我們每一天都打了許多妄想,然而真能成為事實卻是很少,該來總會到來,多想只是徒增煩惱,造業、受報,放下吧!

外在的境緣,讓我們有所執取,是跟我們有很深的因緣,也是我們曾經所經歷、所接觸過的,所留下的影像。知妄想無住不可得、不可取,而提起佛號,佛功德遍滿,妄想執著放下,如來智慧德相現前[3]

我們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為佛的因地,菩薩以行為貴,自利利他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法無自性,相假無實、無虛,唯有念佛真,以上自我期許,並與大家共勉。

[1]《佛七講話》第五集七十八年第一期。

[2]「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身;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3]智諭老和尚:「以一聲阿彌陀佛佛號,充滿你的心。你的心中,只有阿彌陀佛,就自然心中無事了;你心中只有阿彌陀佛,自然於事無心。」

法雨潤群生-19.隨緣念佛,求生極樂

法雨潤群生-15.「壹波堂」的靜思

「壹波堂」的靜思

師大 顏尚文(慧文)教授

恭逢西蓮淨苑開山智諭老和尚百歲冥誕,舉辦「法燈傳無盡」徵稿活動,謹以本文緬懷師恩!

民國606月起,擔任師範大學中道社社長一年期間,與北醫慧海社等北區各校佛學社團,共同發起在松山寺道安法師座下的大專佛學講座。開始聽聞師父講授的般若義理、淨土法門,可惜聽不懂!師大畢業後,回澎湖教書,高雄鳳山預備軍官期間,常聽聞中道社的學弟妹,誇耀浸潤在師父西蓮淨苑中,多麼的法喜充滿,力邀北上參加,可惜無緣薰習「壹波堂」前身之草寮精神!

民國659月回到闊別多年的臺北,就讀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現任住持惠敏法師(當時還未出家)帶我擠公路局巴士,到三峽西蓮淨苑皈依師父為在家弟子,承賜法名為慧文。此後隨喜參與淨苑的大專青年念佛會,學習師父的般若義理。印象最深刻的是,大殿的拜佛、念佛,師父親手挖掘的「九品蓮池」、建造的「壹波堂」講堂。每逢到淨苑,就會凝視、思維蓮池的「水」與壹波堂的「壹波」,呈現什麼妙義?

在壹波堂上師父的課,黑板上寫著「因緣所生法——無自性(無我)——空」。師父點名問我:「慧文啊!你到淨苑是不是因緣所生的?找得到恆常不變的慧文嗎?有沒有你的自性啊?既然,你是無自性。所以,慧文是空!」當下愣住了,不知如何應答?民國741229日,應邀在淨苑舉辦「般若之旅」學術研討會,發表一篇論文。師父在研討會上致詞,並賦詩一首:「明月湖心盪扁舟,無人無法般若游。歸來無事舉頭望,依舊晴空月悠悠。」迄今,仍然在參解其中妙義。

近日閱讀師父所著《般若義理的探究》:「空者約性而說,有者約假名相而說。猶理不自明,因事而明理;事不自立,由理而立事。猶大海起波,水性不可見,因波而見;波相不自立,因水而立。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波外無水,水外無波。波浪翻騰,無非一水;波澄浪靜,依然是水。猶水性湛然,不礙波相宛然;波相宛然,不礙水性湛然。」原來蓮池的「水」湛然清澄,不礙「壹波堂」宛然映現的一波、二波、三波、四波,即一諦、二諦、三諦、四諦!

「無性則無生滅,無性隨緣則無生滅而生滅;隨緣則是生滅,隨緣無性則生滅而無生滅。」師父在「明月湖心盪扁舟」時,已在九品蓮池,是無性隨緣!壹波堂裏,宣揚「人無我」、「法無我」去二執的般若妙義,是隨緣無性,故「歸來無事舉頭望,依舊晴空月悠悠。」弟子應秉持師訓「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持戒念佛!祈願師父「無性隨緣」乘願再來,「隨緣無性」再掀一波、多波,法水常流娑婆!

法雨潤群生-19.隨緣念佛,求生極樂

法雨潤群生-14.燦爛笑容弘深誓願

燦爛笑容弘深誓願

土城講堂藍松源(心松)

約民國8586年,我在淨苑作環境義工,整理蓮鄉旁草地。有一天,老和尚坐在木椅上,由還未出家的惠凱法師、土城講堂的心倫學長,恭敬抬來看我們,大家相視而笑。老和尚笑得很燦爛,充滿喜悅,因爲弘法利生的巨輪得以繼續推動。我微笑的是一股景仰;景仰不為名利,只恐四眾沈淪的菩薩。

 

第二次,我們還是在整理蓮鄉旁的草地,因它春風吹又生,理還亂。老和尚由上述兩位學長抬來看了我們。大家很高興,學長提議增加我及江師兄,共四人抬老和尚下三十三階到蓮鄉前。剛好遇上慧熙法師整理木材,大家見面歡喜。慧熙法師向老和尚報告木材存很多。可見當時開山之艱辛,連燒火木材都有時欠缺。

 

記得老和尚說,有一次道友來訪,稱讚他當住持。老和尚回,很辛苦,管吃管住,還摘青菜(當時淨苑自種青菜)。一語道盡心歷路程,非有菩薩大願無以為繼。詩云:「蓮鄉前有材燒,遙望面山峰在,抬頭天雲在飄,低頭願堅如地。」話說完,繼續抬老和尚到壹波堂前,法師們聞聲而來,禮拜問候聲不絕。老和尚哭了,巨人的眼淚不住,我見的是菩薩示現,涅槃妙心現見聞覺知、掃灑應對。

 

記得老和尚的開示:「能分別一切法,而不作分別想。受諸受,無所受。」

 

老和尚圓寂後,參觀紀念館,遇上好緣,有住持和尚親當解說菩薩。展示一條舊被單,是老和尚離鄉時媽媽的交待,保存至今。得知老和尚從來沒有回家過。我聽了深有所感,太偉大了!我年少時(約民國57年)隻身到台北,當時交訊不發達,因鄉愁,連月亮都不敢看,所以有感。舊棉被裡,有深深的慈愛,濃濃的鄉情,寫不完心思。窗前明月下,無盡的淚水。但我明白了老和尚:道心堅固,度凡心切,不捨四眾,示寂講堂,弘深誓願,無法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