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43全經
《雜阿含經》卷43〈第1172經〉:「(一一七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凶惡毒虐,盛一篋中。時,有士夫聰明不愚,有智慧,求樂厭苦,求生厭死。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篋盛毒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內以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護。』爾時,士夫恐怖馳走。『忽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7]拔刀怨,驅馳而走。
「人復語言:『士夫!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內六賊,恐怖馳走,還入空村,見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捉皆危脆,無有堅固。
「人復語言:『士夫!是空聚落當有群賊,來必奄害汝。』
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賊、內六惡賊、空村群賊,而復馳走。
忽爾道路臨一大河,其水浚急,但見此岸有諸怖畏,而見彼岸安隱快樂,清涼無畏,無橋船可[11]渡得至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諸草木,縛束成栰,手足方便,渡至彼岸。』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於岸傍,縛束成栰,手足方便,截流橫渡。
「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內惡賊,復得脫於空村群賊,渡於浚流,離於此岸種種怖畏,得至彼岸安隱快樂。我說此譬,當解其義。
比丘!篋者,譬此身色麁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之法。
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地界若諍,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風諍亦復如是。
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陰。
六內賊者,譬六愛喜。
空村者,譬六內入。
善男子!觀察眼入處,是無常變壞,執持眼者,亦是無常虛偽之法;耳、鼻、舌、身、意入處亦復如是。
空村群賊者,譬外六入處。眼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為可意、不可意法所害。
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河者,譬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
彼岸清涼安樂者,譬無餘涅槃。
栰者,譬八正道。
手足方便截流[*]渡者,譬精進勇猛到彼岸。
婆羅門住處者,譬如來、應、等正覺。
「如是,比丘!大師慈悲安慰弟子,為其所作;我今已作,汝今亦當作其所作,於空閑樹下,房舍清淨,敷草為座,露地、塚間,遠離邊坐,精勤禪思,慎莫放逸,令後悔恨!此則是我教授之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2023.Q3, T02, no. 99, pp. 313b14-314a1)
《中論》不能正觀空,如不善捉毒蛇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第一義皆因言說,言說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義則不可說。若不得第一義,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諸法雖無生,而有二諦。復次: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呪術, 不善捉毒蛇。」
若人鈍根不善解空法,於空有失而生邪見。如為利捉毒蛇,不能善捉反為所害。又如呪術,欲有所作不能善成則還自害。鈍根觀空法[2]亦如是。」(CBETA 2023.Q3, T30, no. 1564, p. 33a2-13)
《雜譬喻經》卷1〈(四)〉:「昔道人於山中學道。山中多有蝮蛇,道人畏之,便依一樹下,高布床槈坐禪念定;而但苦睡,不能自制。天人則於空中笑,覺之,遂睡,不解天人因作方便,欲恐令不睡極。夜,天人言:「咄咄道人,毒蛇來矣!」道人大怖,便然燈火,遍求之不見。天人數數不止,道人乃更恚曰:「天人何以犯兩舌?都不見物,云何為言言毒蛇?」天人語道人:「何不自觀內毒蛇?身中有四蛇不除,如何更從外求之乎?」道人聞天人語,即自思惟:「觀身歷藏,乃知四大為五陰六衰所沈沒,無數劫來至今未脫。」即解四諦苦空非身。天未曉,漏盡意解,六通具足,得羅漢。」(CBETA 2023.Q3, T04, no. 205, p. 503a6-18)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驚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恥,[14]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CBETA 2023.Q3, T12, no. 389, p. 1111a27-b9)
《雜阿含經》卷4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凶惡毒虐,盛一篋中。時,有士夫聰明不愚,有智慧,求樂厭苦,求生厭死。
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篋盛毒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內以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護。』
爾時,士夫恐怖馳走。『忽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汝當防護。』
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驅馳而走。」(T02, no. 99, p. 313b15-23)
《中阿含經》卷54:「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
彼求蛇時,手執鐵杖,行野林間,見極大蛇,先以鐵杖押彼蛇頂,手捉其頭,彼蛇雖反尾迴,或纏手足及餘支節,然不能蜇。彼人所為求取捉蛇,而得此義,不受極苦,亦不疲勞。
所以者何?彼以善解取蛇法故。
如是或有族姓子,不顛倒善受解義及文,彼因不顛倒善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謂正經、歌詠、記說、偈他、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彼不諍知此義,唯受解脫知此義。彼所為知此法,得此義,不受極苦,亦不疲勞。所以者何?以不顛倒受解法故。我為汝等長夜說筏喻法,欲令棄捨,不欲令受故。」
(T01, no. 26, p. 764b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