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
上惠下敏和尚開示
第二梯菩薩戒正受開示 2022/10/2
導言
受菩薩戒前的準備,「套軛、選地、灑淨、盛甘露水」。
修行如駕牛耕田,先檢查軛套好了嗎?心與菩薩戒法是否相應。
有一塊「沒有競爭者、價值又高」的大乘心地—菩薩地,一旦開發,無憂自在。因為覺悟到眾生與己同一法身。所以受菩薩戒,確立目標,先要發起菩提心—厭離有為心、欣求菩提心、深念眾生心。
發心先懺悔清淨,才能裝入「三聚淨戒的甘露水」。善用法界觀想力,翻惡為善;行善無分別,如雲普施;大悲利生,為傳世間無盡燈。
(以下是和尚開示大要)
一、《受菩薩戒法》的淵源緣起
今天我們受菩薩戒的儀式是根據《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菩薩在圓滿了持戒波羅蜜的內容,其中提到菩薩戒法及如何授受。
中國傳授菩薩戒有兩個系統,一個是梵網經,一個是《瑜伽師地論》的「瑜伽菩薩戒」。
這次受戒,我們採用的是《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受戒法。
《瑜伽師地論》在大乘佛法中屬於瑜伽行派。玄奘大師西行求法,主要就是學習這一部論。
二、瑜伽與菩薩地的啟示
「瑜伽師」,修行者。「瑜伽」,連結。義譯為相應、契合。引申描述修行。
好像套牛軛、馬軛一般,讓牛馬的力量與駕駛者能相應。比喻修行要將學習的目標套住,才能適當的操控,與目標相應。
(一)軛套好了嗎?心與菩薩戒法相應
我們每天可以檢視自己,是否將軛套套好,能控制住自己;縱使套好了,又是否抓到修行操控的要領。
在禪宗有個典故,也是今日南嶽「磨鏡台」的由來。
有個禪者在南嶽山洞裡面學禪法打坐,天天在那靜坐。他的老師拿一塊石頭,在他打坐旁邊磨。
禪者就問了:「你在這裡磨石頭作什麼?」
禪師:「磨石頭作鏡子啊!」禪者:「磨石頭怎麼能作鏡呢?」
禪師:「磨石頭不能作鏡,你打坐怎麼能夠成佛呢?」
可知禪非坐臥,修行不是在控制身體能端坐而已,主要是控制心念。心念才是真正要練習、修練的對象。
就像我們今天受菩薩戒過程中,雖有種種的流程儀式,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有沒有相應。
(二)開創一塊沒有競爭者價值又高的地—菩薩地
「瑜伽地」,地,修行的境界。
當身心轉換時,時空也跟著轉換。
眾生為了生存,彼此搶地盤。其實真正有用的地,是「心地」。如果能顧好心地,到哪裡都能自在無礙。
有一種心裡面的境界,稱為菩薩地。
聲聞、阿羅漢的境界,解脫的境界。
菩薩的境界,是希望向佛學習。
菩薩,原來早期是指覺悟者未成佛前的身分,是追求覺悟的有情。
後來大乘佛法,認為應該向佛一樣,學做菩薩,行菩薩道。於是有種種菩薩法門,其中一種就是菩薩戒法。
三、如何受菩薩戒法
受戒儀式中,要先請三師。
之後,迎請佛菩薩為三師,得戒三師。因為當菩薩,就是要跟佛學習。
禮請釋迦如來為得戒和尚,禮請文殊師利菩薩為得戒(羯磨)阿闍梨,禮請彌勒菩薩為教授師。這是今天受菩薩戒法根本的三師,現前有三師作代表為大家授戒。
還有十方諸佛為證戒師,十方菩薩為同法侶。有這麼多同伴、同學,我們的信心就會加強。
(一)發菩提心
菩薩,菩提薩埵,求菩提的有情。要當菩薩,你發菩提心了嗎?
甚麼是菩提心,覺悟的心?
「菩提心,廣則無邊,略有三種。一者,厭離有為心;二者,欣求菩提心;三者,深念眾生心。」
第一是厭離有為心,對世間的有為法,我們容易貪求,應該厭離。反過來要追求的是「覺悟的心」。
覺悟,比世間任何金錢、財寶等有為法,還要可貴、長遠,它是光明、光源,能指引我們正確的道路。
佛教大乘中的覺悟,所有眾生與自己其實同一法身。生物為求生存,彼此競爭相奪;人類不只是求生存而弱肉強食,甚至傷害別人,貪得無饜。所有分別心所產生的膚色、種族、語言等問題,其實都是因緣所生法。敵、友沒有永遠的。進一步看後,就知道「欣求菩提心」的重要。反過來「深念眾生心」。
其實每一個人都具有,每個人都想追求甚麼,只是追求的目標不同而已。
受菩薩戒,確立目標,先要發起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出發點—誠心懺悔
菩提心重要的出發點是懺悔慚愧的心。為何無法覺悟?因為都自以為是,就傲慢,特別當你強大、富有的時候,容易缺乏謙卑、慚愧的心。
(三)感發戒體—裝「三聚淨戒甘露水」
1. 三聚戒相
懺悔清淨,像是容器洗淨,就能裝甘露水—三聚淨戒。斷惡、修善、度一切眾生,假如能夠這樣學習,就是菩薩。
2. 善用法界觀想力翻惡為善
有此確認後,做授菩薩戒的儀式,叫做羯磨,會有三番問答。
這三次問答中,戒師會提醒「觀想」,將我們的心打開,因為我們所要學的善法,是法界善法,不是受時空拘隔的善法。五根所對,侷限於現前。但心識所對是法界,包含三世十方。
法界的心識力量,能觀察現在所受的苦樂,是過去因緣而來;現在小小的惡業,如果不注意,將輾轉受到苦果。學習菩薩三聚淨戒的精神,把所有眾生都當作是兄弟姊妹,一家人,藉由這種法界觀想的力量,才能翻惡為善。
第二番法界善法聚集空中,如雲如蓋。
第三番法界善法從空中下,從頂門注入身心,充滿正報。
3. 行善無分別如雲—法雨普施
其實這些觀想,在把心放開。為什麼會如雲如蓋?雲怎麼來的,它是大自然中水的循環,如果只看到水,就障礙住了;如果看到水有無量無邊的變化,因為有循環,所以能令萬物生長。水,陽光照耀下蒸發成雲,雲下雨,普潤所有眾生。所有的善法應該像雲一樣,無分別,我們做任何善法,學習像「雲」一般,法雨普施。
四、受菩薩戒的意義
今天受菩薩戒法,大概有這些意義,這也是第一頁中老和尚法語「為傳世間無盡燈」。
菩提心、菩薩道,就像是世間無盡明燈,可以散播到無窮無盡的法界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