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傳戒
皈依
五戒
菩薩戒
戒學倡議
二、皈依的意義
(一)智諭老和尚開示
- 什麼是三寶
「問:有人說,他要皈依,但是沒有心裏準備,想要考慮以後再皈依。又,皈依了以後,如果沒有按照佛教的來做,是不是違背了皈依?如何心平氣和的皈依,才能得到皈依的利益?
智諭老和尚: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寶。
什麼是三寶?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諸惡不作是什麼?身不犯殺盜婬,口不犯妄語、惡口、綺語、兩舌。自淨其意是什麼?心沒有貪瞋癡。總說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你考慮皈依,就是說,今天可以諸惡作,不必奉行善。考慮過以後再諸惡不作,眾善奉行。當然人各有志,他要考慮,只可讓他考慮。皈依三寶,是教你孝父母,你說我等一會孝,我考慮過後我再孝。皈依三寶,是教你要敬長上,你說我先不敬,考慮過以後再敬。皈依三寶教你信義一切人,你說我現在不講信義,考慮過以後再講信義。當然人各有志,他要考慮,我也沒辦法。」(《側聞散記》:p.123-124)
- 自性皈依
問:「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那麼我們修淨土法門,該從何經著手?該如何深入?
智諭老和尚:自皈依佛、法、僧,自性皈依。自性皈依叫自性法界,那是你本具的。皈依佛,誰皈依?人皈依嗎?人在那裏?皈依佛法僧是人皈依,你皈依嗎?父母生你以前,你在那裏?沒有你嘛!沒有你,那是你的佛性,就是自性。
這個自性是唯心,唯識宗叫唯識。你要了解,房子是不是你唯心現的?十法界也如此。房子沒有啊!鋼筋、水泥造的。要是有房子,沒有鋼筋、水泥,還有房子。大家懂了吧?山沒有啊!山是花、草、樹木現的,如果有山,沒有花、草、樹木還有山,那不可能的!都是你唯心現的。這個自體法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唯心造的。所以說一切法界,皆是唯心造的。心清淨則不造,不造就得無上佛道。你還造!它造有很多種:六道它造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它造的,往生西方它造的。這個要點是,念佛怎麼造西方呢?心清淨。怎麼清淨法呢?不為六塵所亂,眼、耳、鼻、舌、身、意都攝,都攝六根。唯有佛的一念,淨念相繼,就得念佛三昧。我講得太多,恐怕你們聽不懂。」(《側聞散記》pp.74-75)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我們眾生是業報身,不得化身,不證法身,實在落入苦中。如果壞了生死,那個不生不死也被壞,因為生死就是不生不死,隨緣就是無性。我們把這段話提前講了。⋯⋯這個依,如果按照世間法的說法,依靠;按照佛法解釋,就是皈依。⋯⋯
如來功德是什麼呢?功,自利;德,利他。如來之功就是法身,如來之德就是報身、化身。因如來徹證法身,現報身、現化身得自在。眾生不證法身,隨著業報走,不得自在。這個舉例子說,如來好比人站在水邊,影子照到水裏頭去,可是他得真的法身,這個影子雖然在水裏邊,不被淹,影子淹不死。他雖然不被淹,他明明在水裏邊。眾生就不同了,掉到水裏去,馬上淹死,因為他不得法身。所以如來法身現報化,報化皆歸法身。⋯⋯維摩詰答,「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就是說當皈依如來無性隨緣,隨緣無性功德之力。」(《維摩詰所說經講記(下)》pp.558-562)
(二)惠敏和尚開示
皈依是皈投依靠,皈投依靠三寶,以三寶為我們生命價值的中心,或者我們生命意義的方向。所以它把我們原先,可能不曉得方向,或者在不是很適當的方向扭轉。 我們平常可能是以個人的利益作為我們人生的重心,或者個人的家庭而已。但是比較狹隘。這些個人的利益或者家庭是無常的,它會有變化。所以當我們個人或者家庭,或者我們的擁有,事業,產生變化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人生就沒有意義了嗎?或者就沒有活下去的方向,或者努力的方向。所以我們怎麼擴大到更普遍,或者更理想的這一種目標?佛教當然就提供我們說,我們可以以成佛,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可以來向他所學習的佛法、所覺悟的佛法,以及跟著佛法一直在住持或者傳承的僧團,這稱為佛法僧三寶。所以,假如我們能夠以這個為方向,可能會更普遍,而且更清淨、更圓滿。這一種心態讓我們對於苦或者樂,人生的這些變化,能夠比較有智慧。因為,第一個,到底我們面對苦樂這個果報,是不是有相對的,這個善惡行為的關連,我們有時候不一定有信心。但是,假定我們看到佛陀他一生,雖然他也有各類各樣的苦樂,但是他還是曉得無常、無我、不生不滅,這是一個永恆的真理。另外,在我們對於這一生到底生或者死,常常會執著,容易就貪生怕死。佛教告訴我們能夠體會無我,因緣所生則無我,沒有生也沒有死。這個也讓我們面對生死能夠更有信心。因此皈依能夠讓我們在這人生當中,比較有正確的方向。另外,面對生死議題、生死的問題,也比較能夠坦然。
所以我們皈依以後重要的是,要能夠對無常或者無我要有信心,而且能夠分辨善或者惡,能夠分辨世間這些無常變化的法,以及怎麼去體會無我、不生不滅的法。這些觀念的轉變,假定我們進一步能夠在行為上也跟著轉變,譬如說能夠去守戒,能夠持戒,然後經常能夠念佛或者修禪定,這些都能夠減少我們對慾望不正確的追求。 假如皈依以後能夠進一步體會到,除了三寶給我們這種真理,或者實踐的恩德以外,也能夠去體會到眾生恩,所以常常能夠感恩眾生對我們的護持,從這一點能夠去實踐佛教所說的眾生平等。所以我們皈依三寶,同時也是皈依我們自己跟所有眾生平等的法性、清淨平等的法性。所以我們對三寶感恩以外,對眾生的恩德也能夠時時去感受到,而且也能夠發願奉獻自己,利益眾生。這是皈依以後能夠去學習的。除了學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些都是菩薩道皈依行者,所可以學習的方向。
惠敏和尚1987年9月28日居士請法開示:
皈依,向於佛;不皈依,心不定。譬如說,你信天主教、基督教要受洗,佛教講皈依。一切法皆如此,在世間法,你到那一家生意作職員,要登記,皈依也如此;在世間法,社會上你要入黨,皈依也如此。實在講起來,皈依的意思,比他們廣多了,眾生皆有皈依心,唯有佛究竟,怎能知道呢?
小孩子就有皈依心,我相信你要是出門的話,不抱你小孩子,抱起來一同走,他會哭,是不是?那是沒有皈依處,如果他媽媽回來把他抱起來一同走,他不哭了,有皈依處。
到了上學年齡,要是能有學校讀書,有皈依處;沒有學校讀書,他看見人家小孩子讀書,他不能讀書,他沒有皈依處。
學校畢業之後,一定有工作,要沒有工作,沒有皈依處。有了工作,心安理得了。要如果沒有工作,三年沒有工作,這個人會自殺。
如果有了工作,能有對象結婚,心有皈依處。如果三十歲以上還沒能結婚,心沒有皈依處。
結婚以後要有小孩子,要是沒有小孩子,沒有皈依處,有了小孩子就放心了,有皈依處。
這一切都不究竟。小孩子皈依爸爸媽媽,爸爸媽媽終有要離開的一天。上學校讀書,進學校門就是畢業的開始。找到工作,上工的那一天就是下工的開始。結婚,結婚的固然多,離婚的也不少,和合的固然有,不和合的也很多。小孩子,有小孩子有皈依處,不一定。因為你有小孩子,小孩子有孝有不孝,就算孝的話,一切事情的因緣,並不一定在你身邊。
譬如說當兵了,外出了;作事了,到外面去了,並不一定是你究竟皈依處。
所以說皈依佛,佛是究竟皈依處,就是你事業失敗了,名也沒有了,甚而言之,父母不認你為子女,子女不認你為父母,夫妻不肯相認,一切朋友失掉了,名利、金錢、事業皆沒有了,佛還不離開你。如果你還知道佛還不離開你,在你身邊,你可以有勇氣再幹一番,再振作起來,東山再起,所以這是皈依的好處。
皈依主要的目的是什麼?向佛,佛是最善良的,皈依就是向善。所以皈依的時候,戒殺戒盜,戒邪婬,戒這些不正當的行為。
任何人都需要皈依,皈依才有信仰,所以皈依是改變你人生的開始。
五戒
一、佛制五戒
(一)本苑傳戒沿革
淨苑第一屆五戒只有慧全居士一人,1978年傳授第二屆五戒有惠敏和尚、慧觀法師等五位學長參加,後老和尚每年都傳授五戒。
1988年,智諭老和尚法體欠安,暫不傳戒。
1993年,惠敏和尚回國,諸多居士要求受戒,乃續傳五戒,並定訂每三年傳授一次五戒。
五戒歌 示憨月 蕅益大師
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閑看。
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池全體殘。
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
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
不殺生,大慈仁,物我一體如長春。
蠕動蜎飛佛性等,賢愚貴賤無疏親。
不偷盜,充義奧,正直清廉明節操。
心外無法可當情,菩提性具非他造。
不婬欲,梵行篤,身心皎潔同珠玉。
泰山喬嶽立清風,等閑超出娑婆獄。
不妄語,誠相與,廣長舌相昏塗炬。
矢口千金敵國欽,九界同歸作洲渚。
不飲酒,離群醜,智慧照明獅子吼。
衣裡圓珠豈更忘,免得親翁再苦口。
三歸五戒果精明,觀音勢至為師友。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10
(CBETA, J36, no. B348, p. 424c1-12)
(二)戒法修學
1. 五戒研習會
(1)成立緣起
惠敏和尚指示:「持戒要持得好,要誦戒。⋯⋯可以辦活動,讓居士學習佛法、誦戒。」因此,2018年開始,成立「五戒研習會」,舉辦每年一次之「五戒研習」,與每月一次之「五戒懺罪」。
(2)五戒研習
第一屆「五戒研習會」,於2018年6月16日舉辦,活動圓滿,反應熱烈。2019年6月23日,繼續舉辦第二屆,並決定農曆五月之「蓮池會」,改辦「五戒研習會」。
A.研習目標
B.課程大要懺罪、誦戒、研習戒法、分享交流。 |
(3)五戒懺罪
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
——《佛說佛名經》
A.懺罪時間國曆每月第一個週日,上午9:00。 B.申請方式1.向本苑知客室、講堂索取申請表。或逕至下列網址下載 https://goo.gl/u9xsRs。 2.請於一週前填妥申請表,交知客室、講堂指導法師,或電郵至amtbjwo@gmail.com信箱。 |
西蓮學戒網
Facebook公開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74973449660563
2. 戒法講座
2008年惠敏和尚:五戒傳戒開示
2017年惠敏和尚:五戒傳戒開示
2014年慧道法師:五戒傳戒「講戒」
為何需要問遮難?這表示當你要受五戒時,確定是否有得到戒體,也就是意志力是否確定。得到戒體是在三歸依的時候。在受戒這個公開的儀式,肯定你的意志力。不然的話,即使不受五戒,這五項也是社會一般人或者學佛人所應該要遵守的事情。可是,第一、眾生意志力薄弱,有時不易持戒,所以藉著公開的儀式,在三寶的面前,藉著三寶這個已經成就的對象,對自己可能會動搖的意志力加以肯定。
這次大家發心來受五戒,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管是年輕人、中年人,或者是老人家。因為現在社會風氣受到內在或外在因素的影響,逐漸走下坡,現在人大部分只追求眼前的快樂,不計較將來有什麼後果,所以道德觀念可說愈來愈衰敗。在如此的社會風氣之下,大家發心來受五戒,表示自己有反省到,作為一個人應該如何做。
因為所謂五戒,其實就是人與畜生一個差別所在,畜生不會想到要受五戒,只有人才會想,而且人很需要去想。因為人是比畜生還可怕的動物,人雖然往好的方面做的話,可以成佛,但是往壞的方面做的話,也可以成為魔王。所以也只有人,才有智慧去反省到自己應該受五戒,而且也只有人,才需要這麼做。畜生有沒有受五戒,差別不會太大。畜生只是為了三餐而生存,不會造更進一步的善或惡。只有人才能做到這點。
所以,大家能夠來受戒,表示你對於自己所處的身份,有一個深刻的認識,知道做人就是應該如此。而且,能夠受五戒、持五戒這件事情,可算是做人的「特權」。你們今天反省到這個特權,是很不容易的。利用這個機會,公開表明自己的態度:「從此以後,我的人生觀就是如此,道德就是我將來整個人生行為的標準,善行是我的價值標準。」也算是自己對自己的一個交待、對道德的堅持。我認為這種堅持很可貴,因為這在今天社會是一股清流,你們將這股清流帶入社會之後,會影響到其他的人。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這個行為,對現在社會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幫助,可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希望大家能珍惜,而且希望大家將來能持戒持得非常清淨而愉快,而不要持戒持得愁眉苦臉的,如此就很可惜了。這是最後叮嚀大家的。(1993年11月13日慧慕法師記)
△ppt:「修行次第」的基本意義
持戒→無悔→生〔歡〕悅→〔心〕喜→止(身安;輕安)→樂→〔心〕定→見如實、知如真(如實知見;觀如實)→得厭(起厭)→無欲(離欲)→解脫→知解脫(自謂︰我證解脫。復起如是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漢傳四種《阿含經》和巴利語經藏五種《尼柯耶》(nikāya,部、集成)等初期佛教佛典。《中阿含經》卷10習相應品第五中,有16部經都有如下類似的說明︰
阿難!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 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阿難!多聞聖弟子因定,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阿難﹗是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
《瑜伽師地論》綱要書《顯揚聖教論》卷7:
〔戒、定、慧〕生起分別者,謂︰由尸羅(śīla, 戒)成就故,無悔。由無悔故,生悅。生悅故,心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觀如實。觀如實故,起厭。起厭故,離欲。離欲故,解脫。解脫故,自謂︰我證解脫,復起如是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持戒→無悔→生〔歡〕悅→〔心〕喜→止(身安;輕安)→樂→〔心〕定→見如實、知如真(如實知見;觀如實)→得厭(起厭)→無欲(離欲)→解脫→知解脫(自謂︰我證解脫。復起如是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首先要說明的就是,在佛教裡面談到修行,有所謂次第,修行的步驟。修行的步驟當然最後是要能夠得到解脫,我們希望自己跟所有眾生能夠解脫。解脫什麼?從什麼狀態解脫?從苦,苦的狀態。眾生為什麼有苦啊?我們有生老病死苦,有愛別離、怨憎會,有求不得,有各類各樣人跟人之間爭鬥。這一些當然起源於我們,自己跟自己的關係,自己跟眾生的關係。我們自己會使自己受苦,自己會折磨自己,也會折磨別人。我們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這一種行為不是好的行為,不是妙的行為。
我們受戒是希望尊守什麼?受戒是要學習什麼?妙行。就是好的行為、好的言語。相對於妙行是惡行。我們對於惡行或者妙行,為什麼會有選擇,為什麼會
恥於惡行而修習妙行?我們到底有什麼心態,會造成我們這樣子,對於惡不要作,我們要作善行,要作妙行。欸!羞恥心。羞恥心又叫作什麼?慚愧心。對對對。我們有慚愧心就會覺得作惡很不好,我們要行善。
什麼叫慚愧啊?慚是看到自己壞的習慣,覺得很不好意思。看到自己常常會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常常會說錯話、作錯事,覺得很不好意思。
愧呢?愧就是看到別人可以做得到,我們做不到,就很不好意思。所以我們講「愧對別人」、「愧對父母」。看到父母對我們這麼期待,看到我們周遭的人對我們有一些期望、希望,作不好,很不好意思。
所以佛教裡面有慚愧心是很重要,有慚愧心才會進步,否則會麻痺了,就無所謂啊!壞就壞到底啊!爛就爛到底啊!反正就大家一起苦嘛!反正一起同歸於盡,無所謂,那就沒辦法了。所以佛教裡面就說到,有慚有愧才會恥於惡行,修習妙行。我們每天看到自己、看到別人,看到整個社會現象,覺得應該要改變吧!不要再沈淪下去了,應該要向上提昇,這個就是慚愧心。假如沒有慚愧心的話,就麻痺了,就覺得無所謂,所以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亂,越來越沈淪。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國家跟另外一個國家,人民的文明、文化水準會有不一樣,差別在那裡?有時候差別在這裡。最簡單的就好,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有些人不會覺得不好意思欸,他覺得好像吐得很自然,甚而言之,有時候當面他就吐痰了,也不一定。有一次我在某個地方,不好意思講地方啦!某個地方要搭電梯,電梯下來,門開起來,一個人正好吐痰出來,他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他也不會說抱歉,他就覺得好像沒有什麼。我們去洗手間,大小便弄得亂七八糟,洗手台弄得亂七八糟,我們也覺得無所謂;隨地丟紙屑,也無所謂;不遵守交通規也無所謂;闖紅燈、搶車道。所以大家都覺得無所謂,這個社會就很苦,就不太容易進步。商人也是一樣,最近有很多黑心奶粉是不是?他覺得無所謂啊!他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啊!結果有很多小孩子就腎臟好像有問題是不是?腎結石,可能還有一些生命危險的。
所以,我們今天發心來受戒,在我們常住三年辦一次,其實用意也是希望大家能夠發揮這一種善的力量,散撥這種善的力量,從我們個人做起。我們希望大家在這個世間,都能夠作到佛教所說的解脫,或者無為。你們聽過無為法,什麼叫無為法呢?就是我們到什麼地方去,都會讓人家覺得,你沒有帶來任何的困擾、煩惱,帶來任何讓人家覺得苦的。反而會讓人家覺得,欸!有你在真好啊!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得出來?你們到任何一個地方去,我們再講廁所就好了,你有沒有想過,你進去跟出來,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有的人進去出來以後,下面第二個進去就曉得,啊!前面是那一個人用的啦!為什麼?你到處都留下痕跡。小便也留下痕跡。特別男眾,男眾都會提醒你往前走一步啦!不要滴到外面去啦!灑到外面去啦!大便完,覺得好像廁所是別人掃的,我好像沒有留一點痕跡,他就沒事做了。洗手台也是,弄得亂七八糟。你們有沒有可能,進去以前跟出來,讓後面的人覺得好像沒有人使用過一樣,無為。甚而言之比原來還乾淨。這樣子的話,我們社會就比較不會那麼苦。
從這個小事情開始,大家就可以看得到,能夠「恥於惡行,修習妙行」。
受戒以後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持戒?為什麼要養成好的習慣,要去除壞的習慣?這有什麼好處?因為要解脫。
一步一步來,你作好這一步,你能夠有慚有愧,因為這樣子的原因,就會「恥於惡行,修習妙行」,「恥於惡行,修習妙行」就是受戒啊!你們今天來就是不要做那一些殺生、偷、盜、妄,這是不對的。那妙行是什麼?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所以你們今天受戒就是在要養成妙行的習慣。養成妙行的習慣有什麼好處?養成妙行的習慣就是無有變悔、無有後悔、無有懊悔,你人生就不會常常懊悔、懊惱,別人也不會覺得懊悔、懊惱。
我們常常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就覺得懊惱 後悔、懊惱特別你這一生臨命終的時候 想一想唉呀!真是懊惱、懊悔種種的恩恩怨怨 ,一生裡面該報恩的不會去報恩,忘恩負義那就跟別人結了很多的冤仇,這樣子的一生實在是!覺得實在是很慚愧,為什麼慚愧?你看我們一生從生下來到死,有多少生命為我們護持,多少生命為我們犧牲。我們每天的活,多少植物、動物為我們死,我們才能活下來。我們明天要活又要吃很多食物動物。臨命終的時候,唉呀!實在是對不起這些犧牲他們生命的植物、動物,後悔!一生都是如此,每天也是如此,所以我們每天都能夠每一分每一秒,到晚上的時候都覺得今天不會後悔,今天沒有做很多讓我們後悔,讓別人懊惱、後悔的事情,這樣心裡就很歡喜。
所以受戒應該是很歡喜的一件事情,今天問心無愧很高興,這種高興比你賺一百萬還高興。因為這一種高興不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面,我們有時候賺錢是建立在別人痛苦上面,有時候賺很多不義之財,實際上是騙別人的。不應該賺這麼多哇!暴利,別人很痛苦。有些是用惡性競爭讓別人很痛苦。所以真正的快樂,是從這樣子的一個順序來的。
高興以後、很歡喜以後心裡面就能夠定下來,為什麼?因為問心無愧!問心無愧心裡面有歡喜, 歡喜呢!你對善法就會做得更安定。
心安定有什麼好處,你的見解、知見,你所知道的、你所見到的就能夠如實,合乎事實、合乎真理。我們心亂的時候、心被矇蔽的時候,就充滿著我見,以我為中心,看到自己不會看到別人。我們心很急亂的時候開車,就希望我開到什麼地方都是綠燈,都想到自己。這一種急的心態、亂的心態,不可能看到真實,為什麼?哪裡有可能永遠綠燈,你綠燈別人就紅燈,只想到自己。不可能這樣子的話心裡面就很懊惱、就很氣。看到紅燈、又是紅燈、又是紅燈,闖紅燈算了。結果發生車禍,傷害自己、傷害別人。
知見沒辦法正確看不清楚,看不清楚就很難解脫,一生就在惡性循環當中起煩惱、造惡業、受苦⋯⋯,這樣過一生,不斷的悲劇在歷史重演。這種悲劇歷史重演小到個人,大到一個社會,大到一個國家,大到整個世界,我們天天很多社會上的爭亂、世界的戰爭,都是在歷史重演,冤冤相報。你看各類戰爭都是這樣,你殺我,我就殺你。你用炸彈炸我,我就用炸彈炸你,就這樣子,永遠就這樣,很苦啊!我們看世界上各地方的戰爭就是這樣子,冤仇一代結一代 、一代結一代。所以佛教裡面對這種修行的步驟、順序,事實上佛陀在經典裡面 反覆、反覆講,像阿含經裡面一開始就在講這個問題,佛陀對阿難說持戒會不悔,不悔就歡悅, 歡悅就喜,喜就會止,止的意思就是身心輕安,身心能夠輕安就不會很粗重,止就會有樂,樂就會有定,定就見如實,見如實以後就會厭,厭離。厭是討厭作壞事。
我們都討厭做好事,要反過來要討厭作壞事。我們為什麼討厭做好事?因為覺得做好事好像是很笨,好像是吃虧。你怎麼那麼笨!去銀行為什麼要排隊?銀行我去就搶位置,看到規矩排隊的人就說怎麼這麼笨。但是你想一想,假如大家都搶位置的話,喔!那很苦啊!早期我們小時後,我記得去銀行、去郵局辦事都很緊張,為什麼?都要在那邊排,而且要小心人家插隊,有時候明明你快排到了,後面一隻手伸進來,ㄟ!伸到你的前面去就插隊了。那種生活很苦、很緊張。現在開始大家討厭這樣子的生活方式,現在改用抽號碼牌,就不用排隊,你就坐在那邊看報紙、喝茶,很輕鬆。你要過哪一種生活?
覺得那一種生活要討厭不要再做,不要再做以後就會無欲,不會有各類各樣的貪欲。我們各類各樣的貪欲,明明我到銀行、郵局去是十點,人家八點就有人在那裡排隊了,我十點去我就希望比八點去的人還要早辦好, 那不是貪嗎?去的時候我要比九點去的人還要早辦好,全世界的好處都要給你喔!我們就是這種心態,貪!明明我目前的因緣,只能夠搭交通工具、搭捷運,但是想我更好的,我要買一輛名車、百萬名車,那都是一種貪。
有貪欲就很難解脫,所以佛教講這個是很重要的修行步驟。
第三段,這個是在顯揚聖教論裡面提到,補充說明為什麼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我們常常講戒、定、慧三學,今天來受戒戒為什麼就有禪定?為什麼就有智慧?原因就是這樣子,跟前面開始都一樣。
尸羅成就就是戒,尸羅是梵文,梵語的音譯是sila,sila的意思就是妙行、好習慣,養成好習慣。受戒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養成好習慣。養成好習慣以後就無悔,是不是講的一樣?無悔以後會生悅,悅以後會喜,喜以後身體就會安,就會輕安,身安前面用的字是什麼?止。在這邊翻譯成喜以後就身安,身安就是身體輕安,我們一起煩惱的時候,貪欲起來的時候,生氣的時候,貪欲的時候,身體就會很粗重。身體就全身很粗重,一生氣全身像火一樣在燒,貪欲的時候也是一樣熱惱。這個像小孩子一樣,小孩子他想要買什麼東西,你不買給他,氣得要命、跺腳、哭啊、鬧啊,就沒辦法安定下來。所以我們長大以後還是一樣,內心那種小孩子的貪,無明的貪欲還是有,特別現在年輕人很多誘惑,他覺得同學有什麼他就要有什麼,同學有新的手機他也要,有新的什麼化妝品她也要,有新的什麼好玩的,就很難安,每天充滿在慾望當中很難身安,身心輕安。
所以受戒以後你們要記住,受戒以後假如一直往這條路的話,就開始曉得是正確的路、進步,受戒以後身心輕安!天天問心無愧、很歡喜,身安!身體輕安以後才會感受到快樂,有喜、有樂有輕安,心就會定下來,就能夠做所應該要做的事情。什麼叫心定呢?就是會安心的去做我們所應該要做的事情。我們常常心定不下來,做這個事情又想那個事情,沒有辦法安分守己,老是看不清楚,沒有智慧。能夠觀如實就是智慧。
這些道理在佛教裡面可以看得出來,從戒、無悔、歡悅、心喜、身心輕安以後呢?就會樂,心定!就會有智慧,就真的會厭離,能夠離欲,離欲能夠解脫,解脫以後是什麼境界呢?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所應該做的事情都能夠完成,我們每一個人一生有所應該要做的事情,每年有所應該要做的事情,每天有所應該要做的事情,像今天大家所應該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受戒!把這件事情做好。辦理受戒的法師,她所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今天把受戒的典禮她們把它做好。我今天有所應該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正授以前我現在在幹什麼?啊 對!這個是我今天所應該要做的事情,我每天把所應該做的事情做好,就不受後有,不會對這個人世間欠債。我今天沒有做好欠你們的,你們發好心來受戒!結果我今天亂講或者不講,你們就覺得,唉呀! 怎麼這樣子。以後要還你們,佛教講我以後就要披毛戴角還,就要做牛做馬來還你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樣,我們跟人世間的關係都一樣,我們對父母我們有沒有報恩,我們對社會對任何的眾生,我們有沒有這種心。我們到處都欠債,到臨命終的時候,這一生欠了一屁股債,欠一屁股債就很苦惱,只好再還。結果有時候很慘,我們欠一屁股債,後代替我們還,後代子孫替我們還。我們全世界人類也是一樣,我們對地球的資源,資源浪費破壞環境,結果後代的子孫就很苦,我們後代的人就很怨我們。所以解脫的境界就是講「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你們上廁所的時候也能夠做到這樣子,上廁所以後所應該做的事情有沒有清理了,會不會讓後面來的人感受到煩惱,假如讓後面來的人感受到煩惱,就是受後有了。後面的人覺得,唉呀!前面的人實在是很糟糕。
從小事情到一生我們所做的事情,大家都要做到這種程度。我們在公司裡面,應該要做的事情有沒有做好?不要讓人家講,唉呀!怎麼這樣子,天天在那邊混!各行各業,我們每一個人的職業,都要有這種心境,這才是受五戒的精神。受五戒的關鍵精神就在這裡。所以希望大家受戒的時候,能夠學習從持戒、無悔。每天起來檢討一下,這樣子的話,受戒就越來越歡喜。否則的話呢,啊!有時受戒的時候想到,唉呀!受完戒後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唉呀!真後悔為什麼要受戒。有些受吃素的戒,唉呀!看到別人大魚大肉,他就很後悔,為什麼要自找苦吃,就懊惱,心反而亂,那就很可惜了。
這是今天跟大家講的第一個重點。
第二個重點是什麼呢?受戒以後另外一個重要的心態,就是要對一切的人、事、物都要有恭敬心,受戒的精神也是在這裡。為什麼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就是恭敬心。對任何人要有一份敬意。
大家曉得保持敬意的這一種狀態,可以講說是最美妙的一種感覺。為什麼呢?你看我們人跟人相處,有兩個極端其實是很苦。一個極端是什麼?看到喜歡的就一直想接近,而且越接近越好、越多越好、越長越好,就一直黏一直黏,很黏很苦。你們曉得嗎?人跟人的關係假如很黏很苦啊!男女朋友交往的時候,太黏的時候很苦呀!因為他每個小時都打電話來,現在有手機到什麼地方都打電話來,這個實在是很苦的一件事情。不過有些人覺得很快樂的樣子,其實是很苦啊!然後呢你跟別人稍微在一起,哇!他馬上就不行了,就生氣了。昨天跟誰出去?昨天跟誰在一起?昨天跟誰講話?稍微跟別人講話他就很煩惱。人有這種關係啊!就貪!貪產生就希望控制、完全擁有,一舉一動都要在我的掌握當中,沒有跟我報告他就生氣了。小到人跟人男女關係、大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大到一個公司,有些老闆就是控制欲很強,什麼事情都要控制,每件事情都要控制的緊緊的,這是一種極端。
另外一種極端是什麼?我們碰到討厭、不喜歡的東西就越遠越好。看到就馬上逃,一直推一直推。
其實這都是錯誤的一種心態,最好的心態是什麼?不管是冤家、不管是親家,我們都有恭敬心,這種心情正好把愛跟畏這兩種綜合到恰到好處。所以一個最聰明的狀態是什麼呢?隨時跟所有的人、事、物保持最適當的距離,就是恭敬心。恭敬心最好,為什麼?近可攻退可守。因緣該前進的時候會前進,該後退的時候會後退,而且是保持在最佳最適當的距離,這個就是恭敬心。
當產生恭敬心的時候,彼此就會互相尊重。彼此互相尊重就會產生信任、信任感。剛剛講過了,那兩種都不會有信任感,太黏了很難有信任感,隨時隨地有疑心在。另外一個,討厭的時候也不會有信任感。恭敬心就會產生信任感。我們為什麼要受戒,其實就是這樣,有信任感彼此才會有善意。小,小到一個人,大,大到一個國家。兩國之間也是一樣,兩國之間也是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恭敬,常常大國要吃小國,小國就要鬧大國,彼此之間就很難,大國就很驕傲,大的國家就處處打壓你,小國處處就要想辦法反擊、回擊,很難產生信任。沒有信任就不會有善意。
所以我們希望在今天受戒的時候,大家體會,第一個要能夠無悔、歡喜、輕安、喜樂,以後有定,然後有智慧。假如了解這個以後呢!去學習要有恭敬心,有恭敬心以後彼此會互相尊重,尊重以後有信任,信任會產生善意,產生善意以後,我們彼此之間要持戒就很容易了啦!這是今天要跟大家講的。
不曉得有沒有問題?還有一分鐘這堂課就所作已辦。好!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就提早讓大家休息、準備,等一下要正授。
3. 五戒問答
一、殺戒
【問】受五戒後,若看電影時有限制級的畫面出現,是否犯戒﹖
惠謙:若無心看,不犯。若有心看,雖不犯重罪,難免有方便罪。
【問】受五戒後,職業為軍人(或警察)須奉命與敵人作戰,因而令對方致死,是否犯殺生戒﹖
慧運:此問題可就兩個角度來回答:
1.聲聞戒:犯根本殺生戒。
2.菩薩戒:身為軍人(或警察)奉命殺敵乃屬保衛國家的行為,唐譯菩薩戒本云:「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
惠敏:警察在抓犯人時,通常會顧慮到對方的生命,不會看到犯人馬上就將他一槍斃命。警方有規定,欲射擊逃犯時,會先鳴空警告,縱使要射擊時,也不會對準致命部位,而是射擊腿部等處,使他不能逃走。因此對警方而言,也會盡量不去殺生,所以其
實也是有顧慮到這個問題。
但是軍人所面臨的狀況就比較驚險,當他面對敵人時,不可能先鳴空開槍,而是要求盡量將對方一槍斃命。所以,如果真的戰爭發生時,你可以捨這條「不殺生」戒,或許會比較心安一些。等到戰爭結束,恢復和平之後,再重受也是可以的。這也是一個處理的方式,提供大家作參考。
【問】若接受他人相贈「雞隻」,因恐對方未學佛,退之會遭宰殺命運。受之,又公寓式之住家不甚方便,該如何解決﹖
慧圓:請法師為其皈依並放生。
【問】若不小心將螞蟻弄傷殘廢了,見其傷勢必死無疑,不忍其受此劇苦,可否將牠捏死,令牠盡速解脫此苦﹖
慧圓:不可將螞蟻殺死,雖是慈心仍是殺生,犯戒。應為其念佛持咒,解怨釋仇,助令往生。(注1)
注1:《事鈔》云:「或見他厭生,與其死具,看俗殺生,教令早與,勿使苦惱,此並慈心造罪,而前境違重……,由是可學,皆結根本。」(行事鈔資持記卷14‧38‧14)
【問】用除草劑除草,是否犯殺戒?
惠謙:因為草木沒有情識,所以,使用除草劑除草不犯殺戒。但若除草劑會殺害有情識的眾生,則不應使用。
【問】若以酒當殺蟲劑,噴草菜葉令無蟲害,可否?
惠謙:用酒當殺蟲劑,有殺生方便,故不許可。
【問】種菜會有蟲害,不噴農藥就沒得收成,又怕犯戒,請問該如何處理?
慧運:種菜時噴灑農藥而殺死害蟲,就殺生戒的犯緣來說的確是犯下品的殺生。處理方法建議如下:
1.以大悲咒水替代農藥,既不殺生又有得收成。
2.可做其它雜務,不要參與噴灑農藥的工作。
3.若非噴灑不可,最好先捨殺生戒,以後再補受,千萬不可帶戒犯非。
4.即使已捨此戒,噴灑農藥亦應適量;在未見蟲體之前先行噴灑,不僅有預防作用,而且可以培養我們的慈悲心。
5.末法時期眾生的福報日薄,彼此爭食又互相傷害;種菜灑農藥不僅直接殺害蟲體,對人類的健康也造成嚴重的威脅。時至今日,實在更應該好好地持守殺生戒,以求眾生的依正二報有所改善。
【問】有一次清明節掃墓時,見到一條毒蛇。當時在山上掃墓的人很多,若不處理必定會有人受傷,如果將牠殺了,犯殺戒否?
慧運:殺蛇致死,一定有殺心,犯緣具足,犯下品的殺生。
雖然動機是為顧及大眾,而且是下罪可悔;但是依照蛇的習性,除非人們無意踩到或有心招惹,否則牠很少會主動攻擊。因此不至於非殺不可。
如果能技巧地抓往別處放生,既不殺生得罪亦可保護大眾安全,何樂而不為?
【問】種菜時翻土若無意中挖死蟲子或蚯蚓是否犯殺戒?以後如何改進?
慧圓:無意誤殺不犯戒,但有果報,誤殺須誤償。可為其念佛持咒,令往生西方。以後工作時須小心,盡量念佛。
【問】受戒以後可使用皮件否?
慧圓:五戒沒有規定不得使用皮件。但當起慈心,觀其來源實為殺生所得,能不用就不用。
【問】家裏的蟑螂一到晚上(睡覺後),就有很多跑出來,清除時,應如何處理?
慧觀:凡有命者,不得故殺。殺畜生,得下品悔罪。(注2)
應保持整齊清潔,食物收拾好、垃圾筒蓋好。看到蟑螂,可為其念佛,令離苦得樂,並捕出放生。
注2:《五戒相經箋要集註》:「一切有命不得故殺,殺者非佛弟子。……今殺天龍鬼神僅結中罪,殺畜生僅結下罪,猶不失戒,……中罪可悔、下罪可悔,乃是悔除違無作罪,免墮三塗,非謂除性罪。……設不念佛求生淨土,何由永脫酬償之苦哉!」(五戒相經箋要集註32頁)
【問】受五戒是否一定吃素?
慧觀:不一定。五戒持「不殺戒」,菩薩戒則有「不食眾生肉」之文。(注3)
五戒最好能吃素;若因緣不足,未能吃素,可吃三淨肉(注4),或持肉邊菜;並為眾生念佛回向解冤釋結,離苦得樂。
印光大師提倡吃素念佛。我們應懺悔業障,早日可以吃素念佛,往生西方。
注3:菩薩戒本:「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梵網經菩薩戒本10頁)
注4:《五戒相經箋要集註》:「奉勸佛弟子們,人人發心吃素,……縱然不能長素,也應當吃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家中千萬不要殺生,是所至盼。」(五戒相經箋要集註54頁)
【問】吃素可以吃蛋嗎?
慧謹:以前的蛋都是受精卵,故自古沿習,皆不可食;而現今世面上的蛋,大都是生蛋雞所生未受精的卵,故有吃素的外道皆言可食。事實上,蛋是腥臊之處所生,亦是禽類體內之血氣所成,其形成之原理與肉之生長雷同;又買回的蛋並不能保證都是未受精者,故有道之士,持戒幸宜從急,不可輕嚐。
【問】為家人煮葷菜時,難免會切到葷肉,可以嗎?
慧圓:先說明所謂「葷」指的是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這些是味辣而臭氣濃烈的植物,與「肉」是不同的兩類食物。
五戒沒有規定不得煮葷肉,但須買已殺的現成肉,若切剁活魚、活鴨等,則犯下罪。
【問】受五戒者,有規定每個月幾天吃素齋嗎?是那幾天或者自行規定即可?
慧謹:如《行事鈔》〈導俗化方篇〉五戒中,引智論「年三月六,常須持齋」之說法,受戒者最好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六日持齋。六齋日即是每月農曆的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若遇月小則廿八、廿九。於一年中的這三個月,及每月中的這六天,受持八關齋戒。(注5)
若是真想持齋,但因緣不能於六齋日具足,亦可仿西方人之作法,權宜在星期日受持,星期日又稱為禮拜日,真是可以好好持齋之日,而且可上道場請法師授八關齋戒,則亦不失持戒之心;但是若能在六齋日受持者,則應儘量於齋日受持。
注5:《資持記》云:「年三者,正五九月……月六,白黑兩半,各有三日。按智論,初八天王使者下,十四天王太子下,十五天王自下,觀察眾生善惡。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亦爾。持齋者,或受八戒,或但持齋,中前一食,中後不得妄噉。」(行事鈔資持記卷39‧21‧5)
【問】請問下列生活中遇到的肉類,是不是三淨肉? 自助餐店賣的排骨、雞腿便當,燒臘店的三寶飯,麥當勞的牛、豬、雞、魚肉漢堡,市場買回來殺好的肉類,朋友一起聚餐吃的午餐。
法源法師:一般講三淨肉,就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眾生有悲憫之心嘛!你看到眾生被殺,不要吃牠、不要看牠。第二個雖然沒看到,就聽到牠在叫,你也會難過,對不對?第三個,剛才提到的朋友聚餐,如果朋友說:「老王啊!來我們家殺一隻雞請你。」這種朋友聚餐就不算是三淨肉。
五戒還不用吃素,素食主要是菩薩戒。但是素食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也非常養生健康,所以也鼓勵。現成的肉就是三淨肉,吃是沒有關係,但要為牠念佛,也要感恩。雖然我們素食,但也是眾生供養我們,讓我們生活下去,即便是素食也不能浪費,也要感恩,也要念佛。
二、盜戒
【問】如果主管要求翻譯paper、報告(期刊、書)等,版權所有,未告知,可是關於考績、薪水,又不能不翻。這樣幫兇,算不算犯戒?
慧觀:在戒律上,算犯盜識。(注11、注12)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版權所有,請勿轉錄」等,有著作權,書籍不可翻印,錄音帶、錄影帶不可轉錄。
可建議主管,向對方取得翻譯權;或者婉拒不翻。
注11:《行事鈔》:「智慧屬識;人有伎倆,不空度他,須與價直;比丘方便,就彼學得,不與價直,即是盜識。」(行事鈔資持記卷18‧9‧6)
注12:《戒本疏》:「識不可盜,以無形故,但可從緣,盜其智用耳。」(戒本疏行宗記卷6‧50‧18)
【問】違反交通安全守則,例如超速、行駛禁行車道、闖紅燈……等算不算偷盜﹖
慧運:雖然不犯根本重罪,但屬偷盜要結罪。五戒相經提到偷稅過五錢犯不可悔罪,違反交通規則未被抓到、罰款,亦可比照結罪。
【問】佛堂之燈(供佛燈)可以借其光明看經書嗎﹖大殿內的插座及電器(如電扇、電燈等),私人是否可以使用﹖
慧謹:在佛堂看經書,可能是指誦經而言。而誦經的本意是以清淨心供養佛,但是借供佛燈的光明,卻不可不慎。《資持記》有文云:「以貪染積深,觸物起念,麤心不覺,豈識邪緣﹖不體妄情,終罹罪網……」(注6)
供佛燈是佛物中之「供養物」。雖其性質是可賣或可改,雖有可變性,仍為佛用,不可私用。於有盜心中,世盜由心結,不望「境」的是與非。物無私涉的情況為是,入己惡用為非。二皆結重,故知不簡也。又好心互用三寶物,是盜,波羅夷,謂愚癡犯也(注7)。所以不論境的對錯,是好心、惡心,皆不可。
尋不見有使用佛燈之文,但舉幾例供參考,以明不可互用佛物。
1.《目連五百問經略解》云:「問:比丘作佛事,……事完,檀越或以佛奴等而作謝儀。比丘得佛奴牛驢馬,若自若他得借使不﹖答:若知本是佛物,不得,互用佛物故。如不知,得(用),何以故﹖以非法得(用)故。以全不知是佛物,亦不知擅用有罪,故得(用)。」
此段文明不得使用「屬佛物」,若得用,亦是以非法得用故,而非明知佛物故用(注8)。
2.《事鈔》云:「十誦,佛聽僧坊畜使人、佛圖使人,乃至象馬牛羊亦爾;各有所屬,不得「互使」。……四分,瓶沙王以園施佛,佛令與僧等。故知三寶不得互用,便勸施僧,僧猶得供佛法也。」(注9)。此文明佛、僧物不得互用。
再就「損減佛光」的角度來看:使用佛燈光,於佛自身無有損減,但減少佛光(亮度),損施主福。依下文例推,亦應得罪。
3.《目連五百問經略解》云:「問:若有施主,續佛光明(即是供佛香燈,燈能照日月所不照處,故曰續明。)晝可滅不﹖答:不得,若滅犯墮。佛有常光原無明暗,何以得罪﹖曰雖云佛無明暗,施者得福,故滅有罪。施主求福本意,晝夜常然,汝若故滅,違他敬信,減他福故,得罪。」(注10)
以上三例,就互用三寶物及損光的觀點,都應得罪。又借用佛光讀誦之時,也常借用佛桌,佛桌乃是供佛之用,甚為不妥。
注6:《行事鈔資持記》卷18‧12‧4
注7:《行事鈔》云:「明有盜心,然此一門,實德之人未免。但世盜由心結,不望境之是非。故僧祇,寺主好心,互用三寶物,是盜,波羅夷,謂愚癡犯也。」《資持記》釋云:「不望境是非者,境即前物, 三寶互用,物無私涉為是,入己惡用為非。二皆結重,故知不簡也。」(行事鈔資持記卷18‧11‧20)
注8:卍續71,172下‧2
注9:行事鈔資持記卷17‧28‧3
注10:卍續71,174下‧9
慧觀:
1.若為佛燈,乃供養佛物,私人不可使用,因盜佛光明故。
2.若常住提供之電器,私人可使用。但私人誦經最好於白天;晚上則念佛、拜佛,不必點燈。
3.私人不可帶電器,如電燈、電扇等,在大殿使用。
【問】因為學校教學或個人學習需要,拷貝電腦程式,這是屬於盜版行為。可是如果花錢購買正版的軟體,費用則過於龐大,無法負擔。若心裡存著「借用一下」,並且於了解或學好之後,就將程式消掉,如此是否仍犯盜戒﹖
惠敏:「盜版」在台灣可說是一種風氣,不過現在已逐漸重視智慧財產權了。
首先,我們先解釋一下,盜戒最根本的意義是說,沒有經過別人的允許,你就拿了他的東西,這就犯了盜戒。所以,根據這個原則來想,電腦軟體的主人——或許是公司或個人,對於電腦軟體的版權一定有所規定,因此,原則上我們必須尊重所有權人的規定。如果對方不願意讓你這麼做,你就不應該未經他的允許而這麼做。
所以,如果是因為教學上的需要,需要有種種妥協的話,你可以向公司或所有權人接洽這件事情。向其表示因為學校經費、預算等因素,是否能有打折扣的餘地等等,對方可能同意你們可以在某一種範圍之下使用。總之,必須經過對方的同意,這是一個原則。
既然受五戒,我想這點應該遵守比較好,如此台灣的智慧財產權才能真正受到保障,對台灣整個的形象、保護智慧財產的推行也是有所幫助的。同時,你也可以很光明正大、問心無愧地說:「我也是一個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者。」
若是個人學習的話,原則也是一樣,如果真的只是要了解那個程式,可以在有購買這個程式的同學的電腦上學,不要將程式拷貝到自己的電腦上,否則到時如果捨不得洗掉,你的內心就會產生掙扎了。
或者你也可以去電腦公司的展示部或電腦展學習。所以,以「學」作為理由拷貝的話,我想還是有改善的必要,還是有其它更好的辦法。以「學」作為理由,用拷貝的方法總是有沾到腥味,所以不是很好的理由。
最後再提醒一點,很多人會認為由於個人經濟無法負擔,所以才拷貝。我想,這個觀念應該改過來。如果你沒有錢買的話,你就應該存錢買,你要將它認為是值得買的。想買且值得買的東西,再怎麼貴,你也會買。以前拷貝習慣了,所以現在會覺得買起來很心痛,這才是問題所在。你可以存錢買一台錄影機、攝影機,覺得好像是應該的,因為你覺得這個東西很大、很實在,而且你也沒辦法拷貝一台錄影機,所以你就願意買,而且你不得不買。同樣的,對於電腦軟體,你為何也不抱著這種心,而覺得很捨不得﹖所以,很多人其實並不是沒有錢,如果能妥善規劃存錢的話,還是可以做到的。
我以前也都有這種經驗,很貪心地拷了很多程式回來,可是真正有用的沒幾個,只是感到很安心,或者拿來與別人交換用而已。
所以,既然受戒的話,有關於盜戒的大原則還是要遵守。既然想要使用,就要有這個心意、誠意,存錢來買。
【問】我的職業是修改衣服,客人送衣來改的時候,有的有事先付費,有的沒有。若事後忘記把自己的衣服拿回去,我可以私下把衣服送給別人,或留著自己用嗎?
惠謙:衣服是物主送來修改的,屬有主物,故不可擅自轉送他人或留為己用。
建議:若是普通衣物,代為保管三個月,貴重衣物則三年。若物主沒來認領,則可當無主物任憑處理。
【問】在野外或爬山時,見到路邊有很多野草、野花或野菜,摘回家種或食用,是否犯偷盜?
慧運:若是無主物則不犯盜。
若有告示「請勿攀折花木」等或有籬笆、磚頭圍成者,表示有守護主,是有主物,則不可採摘,違者犯盜。
【問】家裏的電話,大部分都是我在用,引起先生的不滿,因為是由他付費。為了讓他少造口業,現在都是在他背後(不在家時)用電話,不知道是不是犯了偷盜罪?
慧觀:無犯。
若打電話為談正事,如與蓮友討論佛法,連絡護持三寶之事,交換理家教子之經驗,幫助親戚朋友大小事情……都可以打電話。如果只是攀緣談天,則須改過。
【問】有一次到寺院,鞋子被穿走了,所以就隨便穿一雙鞋回去,而沒有拿來歸還,不知有無過失?
慧謹:若無盜心借穿回去,忘記歸還,應無犯盜。但比較如法如律的做法是,借穿後應歸還,或賠償。
依照常理,借東西本來就應該要告訴對方;以本題為例,事前應向寺主、法師說明後再借回。
【問】商業界有內帳、外帳,若為他人作帳也是犯戒嗎?
慧謹:作帳是為了漏稅,有非理侵損之嫌疑,而侵損的對象是國家;雖然獲益人不一定是自己,可能是老闆或其他人,但總有幫兇之嫌。
【問】吃蜂蜜、燕窩,算不算犯盜畜牲物?
惠敏和尚:看你怎麼做,基本上佛教的精神,在於生命彼此尊重,彼此愛護。
從保育的角度來愛護眾生,考慮採集野生燕窩,小燕子的存活可能受到威脅。但是大家知道,有些是燕窩農場,在印尼島有蓋專門給燕子築巢的房子,然後採集燕窩,很類似養蜂。
蜂蜜也是一樣,看有沒有傷害到蜜蜂?養蜂某個角度來講,其實有相互的保護作用。喜歡養蜂的人,他們覺得是三贏,三方面都贏。
為什麼?在自然條件之下,蜜蜂族群假如在野外,是很辛苦,野生的環境很殘酷。蜜蜂有很多天敵,有些鳥類是吃蜜蜂的,有些動物也吃牠。因為自然條件有限,不可能有那麼多蜜蜂。養蜂要做蜂箱,作了蜂箱,增加蜜蜂的生存率、繁殖率,增加蜜蜂的量。
蜜蜂的量,大家知道對什麼很重要?(回答:授花粉)對!對農業很重要。所以全世界會擔心蜜蜂的量減少,因為量一減少,沒有授粉,就沒有結果,農業會有問題。所以養蜂的人,假如他好好作,會協助植物授粉。
我們人類也得到好處,可以取得蜂蜜。
所以眾生之間,假如能夠形成好的共生關係,彼此都有利益。
三、邪婬戒
【問】婦產科解答問題:「懷孕可不可以從事性行為?」答案「只要沒有不舒服,什麼時候都可以。」為什麼五戒中懷孕有胎不可以?如上,有的人已經懷孕二、三、四個月,才知道有身孕,這期間犯了婬欲,應該怎麼辦?
慧觀:1.依戒律上講,自妻懷孕時,行婬,亦犯邪婬。(注13)
2.依古書保身立命,凡有孕後,亦宜分床絕慾。(注14)其實,當今婦產科所言之醫學理論並非透徹,或許以後又發現:不可行婬才有益於孕婦與胎兒。懷孕二、三、四個月不知有孕而犯,不算邪婬。可懺悔。但若生理改變,應看醫師,確定有孕,則應節制。
注13:《資持記》:「邪婬者,犯他妻也。俱舍有四:他妻,自妻非道(大道、口道),非處(非房室中),非時(懷胎、乳子、受八齋時)。」(行事鈔資持記卷39‧21‧1)
注14:《五戒相經箋要集註》:「《壽康寶鑑》云保身立命守則……胎前行房傷胎,故凡有孕後,即宜分床絕慾,一則恪遵胎訓,一則無墮胎之患……所生之兒,男必端嚴方正,女必貞靜幽閒,自然長大後不犯婬佚。」(五戒相經箋要集註113頁)
【問】假如已經結婚的夫婦,和夫婦以外的人行婬是犯不邪婬戒。有些國家是一夫多妻的父系社會,或者一妻多夫的母系社會,這如何解釋呢?
惠敏和尚:第一個,大家要知道,其實大家所受的五戒,是立足在社會的法律上,基本上五戒某些程度法律都涵蓋。其實這一條是民法,中華民國民法是一夫一妻。所以假如有外遇,在民法上面,是屬於「告訴乃論」之罪,夫妻雙方都有提告權。這是我們大家認同的社會規範。佛教在社會的規範之上,讓大家更有機會做得比較好,持的力量比較強,就是這麼簡單。
至於一夫多妻的國家,像有些回教國家,有他們的宗教社會背景,他們民法是允許的。
有沒有一妻多夫制的?可能也有,有些「走婚制」。在他們社會裡被允許。
不過請問全世界大部分的制度都是什麼?是一夫一妻制。表示大家認為,可能這樣的制度比較理想。因為其他兩種制度有一些副作用和問題。特別是現在男女平權的時代,一夫一妻制還是比較理想,不然的話問題會比較多。
你們受戒,就是站在民法的基礎上來思量這些。
所以縱使沒有受戒,照樣有民法的問題。只是假如受戒了,某個角度是有雙重的問題產生:一個是中華民國民法,一個是我曾經自己有表示要持這條戒。就是一個是公民的責任,另外一個是自己的承諾。
【問】使用情趣用品或手婬,滿足性欲,算不算犯邪婬?如何保持正念,尤其是不邪婬戒?
惠敏和尚:所謂不邪婬,我們要這麼想,婬欲是生物演化的本能之一,食欲、婬欲,是一種本能。所以對它,目前有兩種狀況,一種是像大家一樣,在家人的生活,一夫一妻制,另外一個就是出家。
第一個要提醒大家,人類發現對於這種欲望,還是要有些節制,一夫一妻制表示已經有節制。有些人更節制,對這個欲望就是要掙脫。為什麼呢?欲望是一種苦惱。被欲望綁住,就是它的奴隸。學佛有一個重要的觀念,要自在、要解脫。怎樣能夠越自在?欲望越少越自在。其中一個欲望就是婬欲。
第二點,欲望沒有節制的時候,越陷越深。越陷越深、越陷越深,很難自拔。所以看你選擇,要做欲望的奴隸,還是有些控制?你自己要想清楚。大家不要覺得欲望滿足是快樂的事情,你沒有辦法控制是很苦的事情。
最近看報紙,有一個英國男眾,有一次在家裡,坐椅子的時候摔倒,好像是脊椎影響到腦部,腦神經系統受傷。受傷以後,自然會有性高潮,都不用做什麼事情,自然會有,一天一百次。假如一般人說:「哇!太幸福了!都不用做什麼,不用看色情影片,也不用做什麼,就是自然一百次。」
但是他苦惱到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很苦惱。為什麼呢?他參加父親的喪禮時,在短短的牧師講話中,九次高潮。他說實在很慘,不曉得該怎麼辦!他覺得,怎麼會這樣?所以他根本可以和太太分房睡,因為他不需要就有了。
所以欲望這種事情,大家不要以為越多越好,有些人是很苦惱。而且你被它抓住的時候,是它的奴隸呀。就好像抽菸一樣,你有煙癮,不抽就是很難過。性行為也一樣,當你成癮的時候,沒有,就坐立不安。
就是這樣的抉擇,人對欲望,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有控制,否則是很苦的事情。這一個層次要想清楚。
怎麼保持正念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家大衛﹒林登博士說明:「人與老鼠都會因進食和生育而感到歡愉,這兩種行為都是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會經由基因世代相傳。但是只有人類能以禁食或禁慾為樂,而這種行為不具備演化的優勢。人類思考的神奇之處在於,我們古老的愉悅迴路會被腦中較高階且更複雜的部位激發……在某種意義上,這是所有人類文化的基礎,….由於我們能隨心所欲地從各種事物中獲得樂趣,人生才會變得如此豐富。」因此,情慾從演化角度來講,是一個生物繁衍的機制。所以人類可以「正念」將它昇華,從更大、更長遠的角度發揮為人文、藝術、科學等文化發展。人生不會只被動物性情慾所束縛,自己迷自己、自己綁自己,無法開展更開闊的人生。
四、妄語戒
【問】生意人對「妄語」戒,應如何受持才如法﹖
慧圓:師父開示:有方便妄語,若一分利是該賺的,方便說是本錢,不犯。
但,若非分取他(超過該賺的),則不可。
【問】請問師父,做生意時,難免會有善意的妄語,譬如東西尚未做完,為使客戶安心,而說做好了,如此是否犯戒?又生意人應如何因應,才能不犯戒?
惠謙:做生意在不侵損他人的情況下,因需獲取該得的利益,所以可打方便妄語。
【問】做生意而覺得自己的產品好用時,誇讚幾句算是打妄語嗎?
慧圓:所謂妄語指的是「口與心違」,稱讚自己的產品,若不至於令對方損失,應不算妄語。但應適可而止。
【問】同事間談工作上的人事,是否犯戒?
慧觀:若讚歎好人好事,不說是非,儘管去談。怕的是只講人長短,則犯口過。
菩薩戒有「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之大量。(注15)
道宣律祖也教導「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注16)
弘一大師更開示「學戒律的,須要律己,不要律人。」(注17)
故,應成全好人好事,隨喜讚歎;不可說長道短,損人害己。
注15:菩薩戒本:「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梵網經菩薩戒本6頁)
注16:《行事鈔》:「應自卑下,如拭塵巾。(推直於他,引曲向己,常省己過,不訟彼短。)」(行事鈔資持記卷40‧27‧17)
注17:《弘一大師永懷錄》:「學戒律的須要律己,不要律人。有些人學了戒律,便拿來律人,這就錯了。」(弘一大師法集六,2688頁)
【問】對小孩責罵算是惡口嗎?
慧圓:慈心教導可以開緣。但當審察自己,不要起瞋心。且教育的方法有很多,與其責罵,不如觀機逗教,讓孩子知過改過,亦不失為很好的身教。
五、飲酒戒
【問】家中開雜貨店(有賣酒),可否受「不飲酒」戒﹖
慧襄:如果是菩薩戒,酤酒罪重於飲酒;而於聲聞律儀,則無文可尋。
以大、小二律精神探尋,菩薩戒重在護眾生意,故不許酤酒;聲聞戒重在不招譏、不妨道,故戒不飲酒。以此而言,應可受持不飲酒一戒。
然,南山宗圓教,雖當分小乘,卻可義當大乘。若以此而言,欲持上品圓滿清淨之戒,當以不賣酒為佳。
【問】今已受五戒,家中尚有餘酒,如果拿去送人,是否犯戒?
慧觀:不犯五戒。但最好引用菩薩戒之精神(注18),不要送人。將之倒掉,放得下嗎?
注18:菩薩戒:「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梵網經菩薩戒本5頁)
【問】我們地方上種植葡萄,製酒時我不能不做,應該怎麼辦?
慧謹:若依五戒之犯緣:一、是酒,二、酒想,三、入口咽咽犯,從三者看來是不犯五戒之飲酒戒。但是從入口咽咽犯中,可知佛陀制得非常急。
因此,若想進受其它戒時,千萬不可再製。因為在菩薩戒中,重戒有一條酤酒戒:「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連酤酒都不可,何況製酒?製酒是一切酤酒、手過酒器、喝酒之源頭,酤酒已制在重戒,較量酤酒、製酒兩者,那製酒應是重戒之重了。
而菩薩戒輕戒又制了一條飲酒戒:「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
由上文可知,酒之過失無量,故不可不慎。
建議:職業有很多種,佛弟子應識知業果,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儘量選擇如法的職業;若是自有之土地,則可改種其它水果作物。
【問】我在受五戒前,從朋友那裏得知一種可治風濕病的藥方,而且已於五月份把藥方(當歸+青耆+黑豆+米酒)製造好了。請問我在受完五戒之後,還可以喝嗎?或是要送給別人?
惠謙:若病非用藥酒不得痊癒,則可使用。
建議:再詢問幾位醫生,看看是否有其它醫療方式。
【問】現在有冰淇淋加酒製造,但已無酒色、酒味、酒香,不會醉人,可是本體含酒,很好吃。請問到底可不可以吃?
惠謙:若確定食品中含酒,則不應貪圖口腹而食用。
【問】受五戒後,煮飯菜或煎藥時,必須用到少許的酒,可以嗎?
慧圓:盡量不用,若不得已必須要用時,應當煮到沒有酒味、不醉人才可。(注19)
注19:根據弘一大師《五戒相經箋要補釋》云:「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可為開緣。
《善見律》云:「若酒煮藥,故有酒香味犯吉,無者得飲。」(行事鈔資持記卷24‧33‧6)
《四分律》云:「若酒煮酒和合食飲,一切墮。」(行事鈔資持記卷24‧31‧19)
【問】我小女兒必須吃薑加酒為藥,都是我煮的,怎麼辦?
慧謹:五戒的犯緣中並沒有制不可煮酒,「手過酒器與人」是制在菩薩戒中;而且,家人是吃薑加酒為藥,您只是幫忙料理,應無過失。
六、其它
【問】菩薩戒不是一受永受,戒體不失嗎?
惠敏和尚:所謂「一受永受」,是從普遍性的道理來看。因為菩薩戒的精神是什麼?利他。
請問利他這個道理,一萬年前和一萬年後,它的價值會不會改變?不會改變。換句話說,任何的世代,任何的社會,一萬年後大家都會覺得利他,是非常重要的價值。所謂的不失,是從法性上看。
請問家庭是怎麼建立起來的?是父母的利他心建立起來的。我們怎麼可以長到這麼大?就是父母的利他。父母「儉腸凹肚(縮衣節食、省吃儉用)」那是利他!他自己苦得要命,讓我們安心讀書;自己吃得少、穿得少,讓小孩子吃穿不愁。利他!所有社會上的善行,建立在利他。
這個利他有沒有改變?沒有改變。到任何世代都一樣,所以菩薩戒是從這個角度去說。假如有心要利他,不管任何時代,一定會被傳遞下去。因為眾生假如沒有利他,族群就很危險,很容易毀滅。越自私的族群越早毀滅,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你想想喔!今天假如每一個人都很自私,大概這個社會很難存在。不要說社會很難存在,我們這個法會都很難存在。我們今天這個法會,假如每一個人都自私,大概辦不成。就這麼簡單。
所以佛教的戒,大家要從道理去了解。
【問】佛制定的戒律,好像是根棍子。我們今天受了五戒,五戒有什麼好處?
惠敏和尚:我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懂她所說的,她好像是說,今天受戒是拿到一根棍子。大家曉得棍子的意思嗎?可能她用譬喻。世間人說,有棍子也要有糖果或者蘿蔔。對不對?好像一匹馬,什麼方法可以讓馬走?一種是用棍子打,另外一種是用紅蘿蔔。簡單講,一個是處罰,一個是獎勵。這位居士好像覺得受戒是罰。
大家想一想,今天假如沒有受戒,可以殺嗎?可以盜嗎?(回答:不可以。)其實,基本上是法律規範。包括飲酒,請問在社會上可以隨時隨地飲酒嗎?什麼時候不可以?(回答:開車。)對,酒駕一定是不可以。
戒律基本上是人和人相處的好習慣。為什麼要來受戒?蘿蔔在那裡?(回答:善神守護)真正守護的是自己和別人。請問現在你旁邊有多少人?所有的鬼神,都在我們心裏。我們今天從早到晚,可以專心地受戒,有多少人守護?有多少義工?今天假如我們是來打麻將、唱歌、跳舞、玩樂,他們會來守護我們嗎?你們願意當打麻將的人的義工嗎?今天我們從事什麼,人家才會守護我們?善法。就是如此。
再說一句,可能有的居士是因為,受一條戒有五位護法神,受了五條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神。這是重要的蘿蔔。我來這裡一天,就會有二十五位保全人員,哇!這麼好賺!
其實保護自己的是誰?(回答:自己)第一個,自己要做好,問心無愧。第二個,每個人都做好,就是最好的保護神。所以,不只是賺到二十五位保護神,會賺到無量無邊的保護神,假如每一個人都向善的話。這是最實在的!
為什麼呢?你們每天看到報紙,彼此傷害、打來到去、殺來殺去,彼此受苦。彼此傷害的都是誰?都是眾生。你們看報紙,有那一個神鬼在傷害我們?沒有啊!重要的還是整個眾生。所以佛教講「心淨則國土淨」。心淨、行淨、眾生淨,這才是根本之道。
(另外一個蘿蔔:下輩子可以得人身。)
會不會得人身在於自己,看你怎麼決定。我雖然受五戒,但是我不守啊!不要說不得人身,我不守法律,今天殺人了,會到那裡去?監獄啊!到監獄去,表示不在一般人的社會生活規範。佛教有講地獄道,監獄不是地獄嗎?
【問】請問在家居士在何時該搭縵衣﹖如果該搭不搭可以嗎﹖
慧襄:法集(三,1446頁)
弘一大師引《方等陀羅尼經》云:「在家二眾入壇行道,著無縫三衣。」無縫即是縵條,非五衣也。又《成實論》云:「聽畜一禮懺衣,名曰缽吒。」缽吒,即縵條也。
據上經論,在家居士,做佛事(早、晚課、拜佛、誦經、禮懺……)時,應搭縵衣。
該搭則搭,彌善。
【問】在垃圾桶內發現破損的瓷瓶(上面刻有經咒),應如何處理較為如法?
惠謙:刻有經咒的瓷瓶,屬於法受用物不許改轉(注20),應比照佛受用物不得差互之處理(注21):
1.存放供奉,不可隨意棄毀。
2.方便棄於深海淨處。(注22)
注20:《戒本疏》云:「法所受用者,謂紙素竹木,上書經像,或箱函器襆,曾經盛貯,剋定永施,不許改轉。此則一定,敬同聖教。皆是滅理之所依持,故有損益,並望涅槃,而生罪福。」(戒本疏行宗記卷6‧44‧10)
注21:參考戒諮委(總號:8) 《戒疏》云:「言佛物中,有四差別:初佛受用物者,如堂宇、衣服,及以金石泥土,曾為佛像之所受用者,不得差互,常擬供養,生世大福。故律云,若是佛園坐具等者,一切天人供養,同塔事故。所以不許者,莫不即體法身之相,表處是深,不得輕故。」(戒本疏行宗記卷6‧43‧6)
《在家備覽略編》釋云:「疏言『不得差互』者,雖此等物朽爛破壞,不許賣此,轉製他物而供養佛。惟應別製新物供佛受用。於其爛壞之物仍舊存奉,不可棄毀或取販賣。故《事鈔》引《寶梁經》云,乃至風吹雨爛,不得貿寶供養。」(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161頁)
注22:印光大師云:「……經像之不能讀不能供者,固當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紙化。必須另設化器,嚴以防守,不令灰飛餘處。以其灰取而裝於極密緻之布袋中,又加以淨沙或淨石,俾入水則沉,不致漂於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五.勉居心誠敬)
惠濟:個人建議可方便埋於深山淨處。
慧運:為合律故,可設立「法身堂」,以存放毀損之佛法受用物;為合情故,可縮小該物之體積,以節省空間。
七、懺悔篇
【問】受了五戒,如不小心犯妄語,事後自己知道犯戒,可否再懺悔補過﹖
慧運:可回淨苑向得戒和尚發露,看是犯大妄語(如我有神通,我已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還是小妄語,再如法懺悔。
【問】有些人意志力比較弱,不小心犯了不邪婬。若不小心犯戒,或者明知故犯,如何懺悔?懺悔以後,就可以不受報嗎?
惠敏和尚:所謂懺悔,我們在人跟人相處,或者自己和自己相處,有各類各樣的行為表現出來,有時候會犯錯。就如同我剛剛所說的,犯錯有兩種層次,一個是基本的法令。
請問大家犯法的時候會怎麼做?大家想一想,就知道。犯法都會怎麼做?自首。
我們做錯事有兩個反應。一個是隱瞞,想要逃避。但是這個方向好不好?可能越來越慘,越隱瞞越糟糕。
你說一個謊,要靠一百個謊來圓。殺人的,想要隱瞞,有人看到你殺人,結果你會再殺他,因為怕他看到說出去。所以隱瞞這一條路,其實是愈走愈糟糕、愈走愈難回頭的路。
另外一條路就是承認錯誤,自首。自首有什麼意義?第一個表示自己承認錯誤。你承認錯誤,大家對你會不會比較放心?大家將心比心就好,你對一個喜歡隱瞞的人比較放心?還是對一個坦白的人比較放心?就這麼簡單!懺悔就是這個意思。
有些人坦白後可能還會犯,但是至少我們知道他做了什麼事情,然後想辦法幫助他不要再犯。他自首,表示他把這件事情公開出來,讓大家一起來幫助他。
所以自首,是比較正確的。自首以後,又能懺悔,表示認錯。有些人自首以後,可能還不認錯。認錯,表示比較不會再錯。有些人認錯,進一步想要去補償,這個又更好。譬如說,有些人殺人或偷盜,他就更努力工作補償受害者的家庭。
所謂「懺悔以後,可以不受報?」懺悔能減輕受報。法律上也是如此。自首一定刑比較輕,而且又能懺悔,判決書上法官都會寫「對方深具悔意,從輕量刑」。
所以戒律很多都是從人性上面,人跟人的關係怎樣才適當。人難免犯錯,但是心態很重要,願意讓別人來指正,大家一起幫忙,把事情做得更好。所以懺悔怎麼做?很簡單,就是要發露講出來。
而且最好、最直接的發露是什麼?有時候為了要逃避責任會妄語,這個時候怎麼辦?要對誰自首?對當事人。
「昨天我很抱歉,你問我有沒有錢,我怕你要向我借錢,我說沒有。」跟對方懺悔,對方會諒解你,表示你坦白,有時會犯錯,但是願意改進。
假如你沒對他懺悔,他後來知道你昨天其實有錢。譬如說,你轉個腳就去買iPhone 6,他看到了,請問他對你的評價會怎樣?他對你的信用會怎樣?會不會打折扣?你們的關係將來就會有點問題,彼此沒有互信。
所以當事人其實是比較重要。「昨天這樣真的很抱歉,一時糊塗、一時無明,怕你跟我借錢,說沒有錢。」這樣表達以後,將來的後果比較不會有障礙。但是,你不坦白硬坳,有些人就是硬坳,兩個人的關係就越來越糟糕。
佛教講的果報就是這麼簡單!完全是人和人相處之間,我們應該怎樣才適當。有錯誤的一方,會越來越苦。另外一方,會越來越快樂。就兩條路嘛,苦和樂。
所以善和惡,就是相對於苦和樂。就像剛剛講的,明明是說謊,但是你硬坳。甚而言之,說「你冤枉我!」跟他抗爭到底。請問兩個人的苦果會不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苦?將來你講什麼,他也不會相信;他講什麼,你也不會相信。這兩個人就很慘。假如這兩個人是同事,那很辛苦。鄰居也很辛苦。夫妻更慘,夫妻沒有互信就很慘,常常懷疑。為什麼有那麼多徵信社?彼此不相信啊!不相信就找人徵信,結果信用越弄越糟糕。
剛才說沒錢的例子,如果你不想借錢,可以坦白說「我現在不方便,這個錢我現在要做什麼用。」或者就說「對不起我現在不方便借錢。」你也不用說「我不相信你啦,所以我不借錢給你。」不用這麼講,就說不方便,對方知趣,就算了。老實說,總比說謊好。
不妄語是一種信用,人和人的信用關係。你怎麼講會破壞信用,怎麼講不會。像我剛剛講借錢的例子,你跟我借錢,我說我不方便,還是說我沒有錢?請問這兩個答案那一個比較好?(回答:不方便)對啊!就是這麼簡單。
【問】在不知情之下犯五戒,事後應如何處理﹖
慧運:不知情者表示不是故心犯戒,所以當如法懺悔:
1.佛前──受戒前
2.回淨苑向得戒和尚發露──受戒後
(三)傳戒影集
2011桃園講堂護戒
二、博雅戒習:善法五戒+學習五戒+健康五戒
文章出自:博雅教育館:Huimin’s blog 惠敏法師部落格 8月6日
(一) 優質善法五戒
不殺生︰救護生命,珍惜環境。
不偷盜︰給施資財,奉獻社會。
不邪婬︰敬愛家人,尊重信任。
不妄語︰說誠實言,善意溝通。
不飲酒︰正念正知,清淨身心。
(二) 博學
終身學習五戒:
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
(三) 雅健
身心健康五戒:
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
2009惠敏和尚:五戒的現代意義2
菩薩戒
一、傳戒籌備
2024年恭逢本苑開山上智下諭老和尚百歲冥誕,為紀念老和尚一生弘揚淨土法門之「莊嚴國土,成就眾生」德行,本苑四眾弟子將於2024年11月17日(週日)舉辦傳授瑜伽菩薩戒大典,以「淨土永續•菩薩勇健」為主題,傳授「六度、四攝」為綱領之瑜伽菩薩戒。
2022年,欣逢本苑開山五十周年,為滿信眾學習菩薩戒之意願,擬傳授「瑜伽菩薩戒」以為紀念。
2020年起,內部先行修學菩薩戒,於結夏中舉辦「僧伽進修營」,以菩薩戒修學為主題,廣泛了解菩薩戒。後於內部僧伽教育課程中,安排「菩薩戒」深入修學。
2021年起,於週六念佛會「佛法思修」課程中,安排「瑜珈菩薩戒修學」,並於本苑五個講堂課程中安排菩薩戒內容,與信眾共同修學。
祝願大眾同發菩提心,同學菩薩行。
2022首屆瑜伽菩薩戒傳戒特展
2009惠敏和尚:五戒的現代意義1
二、惠敏和尚「瑜伽菩薩戒本」講座
課程名稱 | 授課法師 | 影片連結 |
重戒前文 | 法源法師 | 開啟影片 |
重戒01-自讚毀他戒 | 法源法師 | 開啟影片 |
重戒02-故慳戒(慳惜財法戒)(1/4) | 法音法師 | 開啟影片 |
重戒02-故慳戒(慳惜財法戒)(2/4) | 法音法師 | 開啟影片 |
重戒02-故慳戒(慳惜財法戒)(3/4) | 法音法師 | 開啟影片 |
重戒02-故慳戒(慳惜財法戒)(4/4) | 法音法師 | 開啟影片 |
重戒03-故瞋戒(瞋不受悔戒)(1/3) | 慧秀法師 | 開啟影片 |
重戒03-故瞋戒(瞋不受悔戒)(2/3) | 慧秀法師 | 開啟影片 |
重戒03-故瞋戒(瞋不受悔戒)(3/3) | 慧秀法師 | 開啟影片 |
重戒04-謗菩薩藏戒(謗亂正法戒)(1/4) | 法持法師 | 開啟影片 |
重戒04-謗菩薩藏戒(謗亂正法戒)(2/4) | 法持法師 | 開啟影片 |
重戒04-謗菩薩藏戒(謗亂正法戒)(3/4) | 法持法師 | 開啟影片 |
重戒04-謗菩薩藏戒(謗亂正法戒)(4/4) | 法持法師 | 開啟影片 |
重戒後文-隨義分別(1/2) | 法持法師 | 開啟影片 |
重戒後文-隨義分別(2/2) | 法持法師 | 開啟影片 |
課程名稱 | 授課法師 | 影片連結 |
輕戒01.不供三寶戒 | 慧道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02.貪求名利戒 | 慧道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03.不敬有德同法戒 | 慧道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04.不應供受襯戒 | 慧觀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05.不受重寶施戒 | 慧觀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06.不施其法戒 | 慧觀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07.棄捨惡人戒 | 慧觀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08. 遮罪共不共戒/ 輕戒09. 性罪不共戒 | 法若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10. 住邪命法戒/ 輕戒11. 掉動嬉戲戒 | 法若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12. 倒說菩薩法戒 | 法誠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13. 不護雪譏謗戒 | 法誠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14. 不折伏眾生戒 | 法誠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15. 瞋打報復戒 | 法持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16. 不行悔謝戒 | 法持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17. 不受悔謝戒 | 法持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18. 懷忿不捨戒 | 法持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19. 染心御眾戒 | 法音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20. 耽著睡眠戒 | 法音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21. 虛談棄時戒 | 法音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22. 不求禪法戒(不求教授戒) | 法源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23. 不除五蓋戒 | 法源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24. 貪味靜慮戒 | 法源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障智慧度-總說1 | 法謙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障智慧度-總說2 | 法謙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25. 不學小法戒、26. 背大向小戒、27. 捨內學外戒 | 法謙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28. 專學異論戒 | 慧秀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29. 聞深毀謗戒 | 慧秀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30. 愛恚讚毀戒 | 慧道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31. 不聽正法戒 | 慧道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32. 輕毀法師戒 | 慧道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33. 不為助伴戒 | 慧觀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34. 不往事病戒 | 慧觀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35. 非理不諫戒 | 慧觀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36. 有恩不報戒 | 法若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37. 不慰憂惱戒 | 法若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38. 不施財物戒 | 法若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39. 不如法攝眾戒 | 法若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40. 不隨順眾生戒 | 法敬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41. 不隨喜讚揚戒(不隨喜功德戒) | 法敬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42. 不行威折戒 | 法敬法師 | 開啟影片 |
輕戒43. 不神力折攝戒 | 法敬法師 | 開啟影片 |
四十三輕戒後文-專精守護、犯已能悔 (1/3) | 慧道法師 | 開啟影片 |
四十三輕戒後文-專精守護、犯已能悔 (2/3) | 慧道法師 | 開啟影片 |
四十三輕戒後文-專精守護、犯已能悔 (3/3) | 慧道法師 | 開啟影片 |
課程講義 連結
下載 學習紀錄卡
【紀念開山老和尚百歲冥誕•2024年傳授瑜伽菩薩戒大典通啟】
2024年恭逢本苑開山上智下諭老和尚百歲冥誕,為紀念老和尚一生弘揚淨土法門之「莊嚴國土,成就眾生」德行,本苑四眾弟子將於2024年11月17日(週日)舉辦傳授瑜伽菩薩戒大典,以「淨土永續•菩薩勇健」為主題,傳授「六度、四攝」為綱領之瑜伽菩薩戒。
為此利人利己之殊勝因緣,本苑在菩薩戒正授前規劃「淨土永續•菩薩勇健:六度四攝淨土行」系列課程。於受戒前先學戒,奠立基礎,更能體驗戒律之莊嚴,殷重發心,受持戒法。
系列課程分成實體與線上,不僅強調菩薩的三聚淨戒學習,並注重實踐操作;讓學習成果得以落實於日常生活習慣中,這是實現「淨土永續•菩薩勇健」的關鍵。
誠摯歡迎發心「趣佛菩提」的四眾弟子,報名課程或受菩薩戒(欲受增益戒者亦可報名),讓我們一起長養菩提心,追尋佛陀的智慧之路,並將這份殊勝功德普皆迴向。
西蓮淨苑傳戒委員會謹啟
【西蓮淨苑第二屆傳授瑜伽菩薩戒活動說明】
- 傳授菩薩戒三師:上惠下敏和尚、上惠下空阿闍梨、上厚下觀教授師
- 正授日期:113年11月17日(週日)
- 地點:新北市三峽區西蓮淨苑
- 戒子名額:預計提供90位
- 報名資格與錄取標準:
已受五戒(全受)的正信佛弟子。
若報名前未受五戒(全受),可在菩薩戒正授前,於本苑報名受五戒,或自行禮請法師傳授五戒。
錄取標準以第一次受菩薩戒者為優先納入,此外將參考報名者在本苑【菩薩戒課程】之學習狀況(學習紀錄)。 - 2024年10月前,發送錄取通知。
- 名額有限,滿額即停止報名。
-
「淨土永續•菩薩勇健:六度四攝淨土行」系列課程:
實體課程:共8堂,自113年3月中至6月底。
線上課程:自113年7月到10月,觀看本苑Youtube瑜伽菩薩戒教材,並有分組視訊討論。
線上報名 連結
** 名額有限,滿額即停止報名 **
111年傳授瑜伽菩薩戒通啟
若有受持菩薩戒者,當知是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見佛性、如來、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28
一、傳授菩薩戒三師:厚觀教授師、惠空阿闍梨、惠敏和尚
二、傳戒日期:
- 第一梯次:
正授前研習:民國111年國曆08月28日(週日)
正授:民國111年國曆09月18日(週日)
- 第二梯次:
正授前研習:民國111年國曆09月03日(週六)
正授:民國111年國曆10月02日(週日)
三、報名日期:
4/1起至額滿為止。
四、報名資格:
1.已受在家五戒(全受)的正信佛弟子。
2.已報名受菩薩戒而未受五戒者,請先在本苑報名納受五戒,或自行禮請法師傳授。
3.取得以下任一種淨苑菩薩戒學習證明者,優先錄取。
(1)念佛會菩薩戒課程結業證書或線上課程學習證明。
(2)淨苑瑜伽菩薩戒學習紀錄卡(紙本或數位)。
4.授戒研習前無法學習圓滿,於學習紀錄卡上承諾2022年完成者,亦可報名。
五、報名方式:
報名已額滿,非常感恩各位菩薩熱烈響應~~
第一屆「西蓮淨苑111年傳授在家瑜伽菩薩戒」招收受戒人數已滿額。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
有意願但無法參加此次受戒的菩薩,仍可與我們聯繫(電話:02-86761982。報名組:法誠法師),未來如有開設相關課程,我們將會通知您 !
敬祝 平安喜樂 事事吉祥!
西蓮淨苑傳戒委員會 敬啟
六、錄取方式:
1.未受過菩薩戒者優先錄取,欲受增益戒者亦可報名。
2.凡報名經錄取者,將於該梯次授戒前三週通知前來受戒。
3.凡通知前來受戒者,當生珍重想,莫輕易放棄權利,並依指定時間完成報到手續。逾時不到者,視同棄權。
4.報到登記時間:
- 第一梯次:
正授前研習報到:上午08:30-08:50
正授報到:上午08:15-08:35
- 第二梯次:
正授前研習報到:上午08:30-08:50
正授報到:上午08:15-08:35
七、費用全免,供養金隨喜。
八、攜帶物品:縵衣、海青、餐具、茶杯自備。
九、注意事項:請著寬鬆衣物,女眾請著長褲。
西蓮淨苑傳戒委員會謹啟
E-mail:seelandsila@gmail.com
地址:23743新北市三峽區溪東路211巷31弄11號
電話:(02)8676-1982
傳真:(02)8676-2924
瑜伽菩薩戒修學課程
正授前 研習課程
下載 正授前課程
下載 誦戒戒本
第一梯次錄取名單
第一梯次正授圓滿
第二梯次錄取名單
第二梯次正授圓滿
受戒心得分享 | 影片連結 |
1. 如步學長 | 開啟影片 |
2. 心捷學長 | 開啟影片 |
3. 淨為學長 | 開啟影片 |
4. 淨撼學長 | 開啟影片 |
5. 心紓學長 | 開啟影片 |
6. 法美學長 | 開啟影片 |
7. 心池學長 | 開啟影片 |
8. 心勉學長 | 開啟影片 |
9. 心皙學長 | 開啟影片 |
10. 道訓學長 | 開啟影片 |
11. 心哲學長 | 開啟影片 |
12. 淨想學長 | 開啟影片 |
13. 心默學長 | 開啟影片 |
14. 心薌學長 | 開啟影片 |
15. 心媛學長 | 開啟影片 |
16. 淨忍學長 | 開啟影片 |
17. 淨淬學長 | 開啟影片 |
18. 淨中學長 | 開啟影片 |
19. 心交學長 | 開啟影片 |
20. 心瀾學長 | 開啟影片 |
21. 淨晟學長 | 開啟影片 |
22. 心增學長 | 開啟影片 |
23. 心容學長 | 開啟影片 |
戒學倡議
一、2024戒學倡議–大道明燈 (上半年)
(一)上午活動:蓮池會—禮拜大悲懺
時間:6月30日(週日)早上8:50-11:10
對象:四眾弟子及戒子
地點:大殿
(二)下午活動:傳授五戒
日期::6月30日(週日)下午1:30-4:30
地點:法堂與大殿
對象:五戒戒子
下午活動 報名連結
傳授五戒
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
受持五戒是安樂清淨的根本,進而淨化與昇華人格。
本苑將舉辦五戒傳授活動,歡迎在家男、女二眾參加。
6/30週日下午1:30-4:30
1.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 6月15日 截止。
2. 報名資格:凡年滿十八歲,已皈依三寶 ,在家男女二眾之正信佛教徒。
3. 請向本苑知客法師、各講堂指導法師報名。
4. 未受戒者優先錄取,欲受增益戒者亦可報名。
5. 請戒子盡量參與全日活動,有助受戒的完整與清淨。
6. 受戒前,請務必自行上網學習完五戒內容。
線上戒學課程網址:https://tw.psee.ly/5b6p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