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蓮淨苑法會簡介

法會者,以法相會也,又作「法事」、「佛事」等,乃佛教之共修活動。
開山智諭老和尚曾指示,本苑每月舉辦法會,提供蓮友上山共修機會。
農曆二、六、九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聖誕、成道、出家紀念日,舉辦「觀音法會」,普佛、拜願以為祝禱。
農曆三月「清明法會」,恭誦《地藏經》、《大蒙山》。
農曆四月八日,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舉辦「浴佛法會」,普佛、拜願、浴佛。
農曆五月,舉辦「五戒研習會」,提供居士複習戒相、檢策持犯的機會。
農曆七月「中元法會」,恭誦《地藏經》、《大蒙山》。
農曆十一月十二日開山老和尚冥誕,十四日開山老和尚圓寂紀念日,舉辦「報恩念佛法會」,念佛三日。
農曆十二月,講堂課程結束,共同籌辦「年終供佛普濟」。
農曆一、十月為「蓮池會」,禮拜大悲懺。

交通指南
匯款帳號
線上捐款
播經APP

二、如何作法會

智諭老和尚:信解行證

問:怎麼體會法會的意義與功德?

答:開始在一個「信」字。信深就是解,解深就是行,行深就是證。信為道源功德母嘛!你參加法會一定有功德,所以第一個要信。信者成己成物,不信無物。不信是凡夫,信是二乘,解是辟支佛,行是菩薩,證是佛。一切以信為基礎。」

(《側聞散記》四 pp. 611a11-612a2)

智諭老和尚

惠敏和尚:從法會中培養救苦能力

〈法會期間如何用心〉節錄

(1)先從消除自己業障做起

最好先從自己開始想起,利用這次法會,先從消除自己的業障開始做起,否則怎能有多餘的功德、福報給別人?

所以先要消自己的業障、增加福報,使自己得到好處。如果想:「這只是為別人誦經,與我無關。」這麼想就不對了。

(2)再散發清淨光明給親屬

等自己內心漸漸清淨、光明之後,再觀想散發給親屬,愈清楚愈好,迴向在生的父母,希望他們得蒙佛光注照;過世的父母、親人,藉此機會得以超度。

所以大家誦經時用心的方便是:首先自己要消除業障,其次能感受到在生父母、過去親人就在大殿等我。否則你會想,反正我也不知道念經要念給誰,如此誦經時就不能集中心念、不能至誠懇切了。應該這麼想,現在我的父母、祖先,就站在面前,我就是要念給他們。想想看,你念錯一句,或念漏一句,他們就少一分功德了。

(3)觀想給其他人乃至冤家

所以要先從自己父母、祖先觀想起,然後再觀想給其他人,乃至你的冤家。

(4)最後遍及法界一切有情

最後再遍及法界一切有情,大家要循序地觀想,才比較有力。否則只想:「誦經很簡單嘛!為了一切有情。」如此想時,至誠心就無法生起,這叫做不會用心的人;會用心的人,能夠在此體會到「一即一切」。凡夫應從自己能夠起心之處開始用心。若用此心去參加法會,就可得到好處,修行便會進步,並藉此機會報答父母恩、超度祖先。如果僅想只是為別人而誦,為信徒而誦,則得不到利益,法會也不會圓滿。

要這麼想:我誦經功德進步多少了?在生父母、過去世父母、親人得到多少功德了?大殿鐘聲一響,就要想,他們就站在那裏等啊!法會時如此用心修行,應該會有很大的進步。

(節錄自惠敏和尚1992820日(農曆722日)午齋開示,《西齋夢語》 pp. 142a2-143a8)

法會是佛教裡面共修活動的稱呼,有各類各樣的法會,像念佛的共修,稱為念佛的法會,在我們西蓮淨苑,大家比較共同一起參加的是清明的法會、還有中元的法會。這兩個法會有共通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因緣。不同的因緣是在清明法會的時候,跟中國人清明掃墓來祭祖比較有關係。中元法會,雖然中元這個觀念可能來自於中國人的道家、道教的觀念也不一定,不過它的時間點跟印度在夏天的時候僧團結夏,結夏圓滿目健蓮尊者他為了救度母親,齋僧來超度他的母親。所以雖然有不一樣的歷史背景,但是相同的都是對自己的父母、祖先,能夠去表達孝順或者懷念,或者超度這些意義。這些意義在中國人的觀念,就是能夠慎終追遠,能夠去懷念我們上一代他們的種種恩德,而且能夠去學習他們的優點。同時面對未來,我們該做的是不是能夠承先啟後,而且繼續進步,把可能上一代沒辦法改進、改善的,或者錯誤的,能夠讓它進步。所以一方面有傳承,一方面有創新。這應該是基本我們所謂去懷念祖先、尊敬祖先、孝順祖先一個基本的用意,基本的意義。

另外在佛教裡面,在佛教的法會儀式當中,常常會以誦《地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作為學習的經本。《地藏經》裡面說了很多對於父母,乃至於所有眾生,因為所有眾生可能多生多劫累世都是我們的父母。所以對於父母以及所有眾生,怎麼能去觀察他們的苦,或者解救他們的苦,這是我們進一步要學習的。所以法會當中,我們怎麼學習觀察力。從古代的經文,古代的故事當中,他們當時所面對的各類各樣的苦難,當成一個菩薩,怎麼能夠去救度。我們誦的時候也要想到,我們當今眾生也是有很多苦難,我們周圍的,像台灣會發生地震,會發生水災,也會發生火災,各類各樣的災難,或者有人禍,人為造成的災禍,世界各地也都有可能發生各類各樣的災難,這些都是眾生的苦難。所以我們在誦經當中,也要去培養對於眾生苦難的慈悲心。在現世當中,在現今當中,你怎麼能夠去感受眾生的苦難,而且發願來救度、救濟。所以參加法會,就是能夠培養這種覺察力、觀想力,然後運用在我們當今、當世,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所以我們在法會當中彼此分工合作,來完成這樣子一個法會,那其實是一種練習,練習我們觀察眾生的苦難怎麼去救度。這種分工合作、這種練習,其實也應該運用在平常我們怎去救苦救難,對眾生的救苦救難怎麼去分工合作,發起各類各樣的活動,所以這個法會能夠運用在救災的活動,能夠運用在各類各樣社會公益的活動,這些都是從法會的意義要去學習延伸的。

在法會當中以誦經為主,所以我們誦的時候依文觀想,文脈裡面所產生的各種影像我們能夠觀察、觀照很清楚以外,在裡面學到,從念,念的時候就是能夠不散亂,也不昏沉。從念的力量能夠學習到禪定,逐漸自己的身心能夠輕安,輕安就會起歡喜心,這個時候身心輕安以後呢就會歡喜,有法喜會讓我們更精進,在精進當中我們逐漸能夠學習到慈悲喜捨,這些都是我們法會當中可以學習的一種好的心理狀態。再來,就是鍛鍊我們的身心,保持對於眾生救苦救難的這種能力。我們身心要堪得住各類各樣的考驗,有一些是,你要救苦救難要忍受大自然的變化,水災的時候救難、火災的時候救難。所以,對於物質自然條件的挑戰,還有人際間的困難的挑戰都堪得起,能夠堪受得住。這些都是從心理的狀態,也鍛鍊到我們身體的狀態,身心隨時要準備好因應救苦救難的行動。

三、如何誦經

《瑜伽師地論》

「大乘中有十法行,能令菩薩成熟有情。」十法行者:1.書寫2.供養3.施他4.諦聽5.自讀發淨信解恭敬重心6.諷誦7.受持8.開演9.思惟10.修習。

《法華三昧懺儀》

「夫誦經之法,當使文句分明,音聲辯了不寬不急,繫緣經中文句,如對文不異,不得謬誤。當次靜心了音聲性如空谷嚮,雖不得音聲而心歷歷,照諸句義言詞辯了,運此法音充滿法界,供養三寶,普施眾生令入大乘一實境界。」(CBETA, T46, no. 1941, p. 954, a3~8)

《往生淨土懺願儀》

「當稱誦時,聲名句文空無所得,猶空鳥跡豈可取著。身語意三如影響焰,雖皆不實感應其在。」(CBETA, T47, no. 1984, p. 494, b1~2)

智諭老和尚:誦經要以清淨心

誦經功德,要以清淨心,要沒有貪瞋癡。清淨心植眾德本嘛!以散亂心、染污心,你想一想,有功德沒有?一定要有清淨心,清淨心誦的功德,就是依教奉行,因為佛教眾生之法不外乎清淨心嘛!……
經,要信解行、清淨心,才有功德。大家都知道《普門品》有功德,你把一本《普門品》擺在桌上擺得千萬年,它的功德在那兒?你要是信解行,自然有功德。怎麼信解行?清淨心。
所以,法會要誦經,我不是再三和你們講過嗎?誦經的時候要清淨。你們放蒙山,也要清淨,不清淨他吃不到。清淨心才有功德,這是佛說過,你們忘記了。佛說過「一切唯心造」。經法固然是至高無上,可是佛究竟沒說「一切唯經造」吧?如果以清淨心誦經、參禪、念佛,功德無量。」
(《側聞散記》二pp. 206a6-207a2 )

惠敏和尚:誦經須心口一致

法會時的修行,身、口、意方面,身體坐得很莊嚴,口誦出聲音,外面所看到的、聽到的都很莊嚴。但內心和身口必須一致,否則心不能清淨。心口一致,發出來的聲音,好比放出光明;不必太大聲或太小聲,很自然地從內心出來,就像自己對自己誦經,或是自己對自己說法一樣,如此就會控制自己聲量的大小。久而久之,身心自然輕安,輕安久了,每個毛孔都在念經,念到這個程度,不只是口念,全身毛孔都在念,如此可說已得到念經的好處,這是第一步。

所以不只是出聲,最重要的是,身口意三業要一致,依此修行,向內自己得到好處之後,向外就能將之散發出來。

(1992年8月22日(農曆7月24日)午齋開示, 《西齋夢語》pp. 145a1-146a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