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無事事中無心
桃園講堂張清榮(心諒)
感恩弘法處舉辦「法雨潤群生」活動,給予末學與大家分享老和尚法語智慧的機會。
老和尚曾開示念佛人須「心中無事,事中無心」[1]。然而,我們尚心中有事,事中有心,為何?一般人每天早起後,分秒必爭,忙著洗刷、吃早餐、趕車、上班、開門做生意、送貨等等。生意興隆時,應接不暇;景氣蕭條時,則生苦惱。為名為利,「得」時生恐懼,「失」時懷憂惱。從日竟月,從月竟年,從少到老,從生到死,生生死死無有停息。
我們有所覺醒,回來講堂共修,聽經、聞法、念佛,做了許許多多的功課;可是面對生活,與人、事、物相處時,卻仍心有千千結,結中有千千的憂、悲、苦、惱,使我們起心動念,心中有事、事中有心!
《金剛經》中,須菩提尊者請問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所有一切眾生之類[2]……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故知,離一切相而住其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心中無事,事中無心」。
唯識三性,知遍計執本空,依他起如幻離相清淨。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而無所住。無住生心,無住就離相,心中執取的心緣相,妄相本空,取相生想是為妄想,妄想無住。
試問我們每一天都打了許多妄想,然而真能成為事實卻是很少,該來總會到來,多想只是徒增煩惱,造業、受報,放下吧!
外在的境緣,讓我們有所執取,是跟我們有很深的因緣,也是我們曾經所經歷、所接觸過的,所留下的影像。知妄想無住不可得、不可取,而提起佛號,佛功德遍滿,妄想執著放下,如來智慧德相現前[3]。
我們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為佛的因地,菩薩以行為貴,自利利他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法無自性,相假無實、無虛,唯有念佛真,以上自我期許,並與大家共勉。
[1]《佛七講話》第五集七十八年第一期。
[2]「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身;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3]智諭老和尚:「以一聲阿彌陀佛佛號,充滿你的心。你的心中,只有阿彌陀佛,就自然心中無事了;你心中只有阿彌陀佛,自然於事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