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潤群生-7.願解真實意

法雨潤群生-7.願解真實意

願解真實意

師大詹春梅(如梅)

起初為了讓「親者快」(每天都在外面玩,真是好命啊!疼愛我的人會得到安慰),也因為年輕就見識了人性的醜惡(不是以我們從小所受「溫良恭儉讓」的教育,就會得到善意的回應,有時他人會覺得傷你最沒有反作用力)所以遠離,寄情山水。

走著走著足跡就踩遍了全台灣,就走過了百國。我讀風景讀無常,但無法抹平心,每想起一件事,都要告訴自己:「過去了,忘了吧!」當把事情暫拋,可得到片刻清明。

我知道「迷時分明有六道,覺後空空無大千」,但是就沒有辦法真正「覺」後放下。「無大千」比較具體,例如:離開大千世界,或是不把世界放在眼裡,我選睥睨人間萬紫千紅。

旅行幾年後,體會到所有的風景不過是山、水、樹、石、點景的重新排列組合,只要歸納出規則,不用當場寫生,使用相機拍下細節後,回家也可以畫。不同的就是人文,而對這些人文你永遠都是過客,都是旁觀者。「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不一定喜歡我。不如好好安頓自己的心,就像繪畫技巧是可以學習的,唯有心引導的作品永遠不可捉摸。因此,我不喜歡一眼可以看穿的東西。

師父說「不見是非即是佛道」,所以就把別人丢給我的垃圾都刪除吧!雖然常常都在自言自語:「過去了!過去了!他們會有他們的因果,輪不到我去做什麼。」雖然頭依然疼,但心空了。

師父說「一念不生般若生」。我只能做到反覆提醒自己,在經文中反覆推敲,看到別人「種惡因,得惡果」現世報,深深以為警惕,盼隨緣消舊業。對往昔種種,不一直糾葛,是努力的目標;對今生不愁吃穿,卻心比黃蓮苦,猶如大象掛瓔珞……。一切種種,願解如來真實意,願此心如如不動,阿彌陀佛!

法雨潤群生-7.願解真實意

法雨潤群生-6.現在開始念佛

現在開始念佛

台大許德欽

 參加西蓮淨苑的供齋活動,不知不覺已經二十年了。在午齋後的座談會中,慧觀法師提到淨苑徵求智諭老和尚教誨的話。身為師大中道會「最佳會友」,雖然沒有臨場聽過老和尚在課堂的授課,但無意間在知客室圖書館看到有關的法語書籤,其中有一句:「現在開始念佛」,心中感觸油然心生,如同老和尚正在身旁耳提面命。

老和尚常教導我們,「念佛不必等到某個特定的時機,修行應該從現在開始。」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時間觀念與修行態度。人生中,我們常常期待未來某個時刻才去做重要的事,或是糾結過去的遺憾,但這些都讓我們忽略了「當下」的寶貴。佛教中的「當下」觀念,強調的是當前這一刻的無限潛力,並指出無論過去如何,未來怎樣,修行的起點永遠是現在。

念佛,作為淨土宗修行的核心方法,強調「持名念佛」,通過口中念佛,心中記佛,將心念專注於佛號上。這種專注不僅能夠培養定力,更能淨化內心,將心靈從世俗的繁瑣與煩惱中解脫出來。老和尚告誡我們,不必追求完美的修行環境,真正的修行是從當下每一個念頭開始。當我們念出「阿彌陀佛」四個字時,便是與佛、與心相應,將散亂的心收回內在,讓佛號成為我們心靈的依靠。

盱衡現代社會生活繁忙,人們容易迷失於日常的壓力和競爭,心靈時常處於焦慮與不安之中。在這種情境下,念佛法門提供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讓我們內心回到到寧靜。智諭老和尚的「現在開始念佛」這句話,即使對於世俗在家,平常並沒有念佛修行的我,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只要心中有佛,口中有佛,佛就會由心生,便能找到安穩的力量。期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謹記這句「現在開始念佛」,維持正念,充實每一天,阿彌陀佛!

法雨潤群生-7.願解真實意

法雨潤群生-5.學習與用功

學習與用功

淨苑讀經班李月嬌(常潔)     

今年適逢開山老和尚百歲冥誕,我的指導法師鼓勵我,回顧老和尚的慈悲教誨與無盡智慧,寫下內心的感悟,這讓我倍感溫暖與激勵,有任何學習的機會總會想到我。

我的書桌上一直擺著老和尚智慧法語的畫框「學習與用功」。有一段時間忽略了它的存在,退休後,最近身體與生活都有了一些變化,老和尚的法語就成了我的座右銘。

老和尚說:「肯學習的人一定用功,能用功的人才算是學習,學習好比燃燒的火,用功好比助燃的油,火沒有油必將滅燼,油沒有火便不能發光。」這些話在在提醒我,不要再縱容習性的任性。

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也是學習呈現碎片的時代。我常常東看一點,西看一些,南做一下,北跳一下,感覺上有在學習,其實緣木求魚,被網路資訊帶著走。心不定,既沒有一門深入,更別提持續鑽研與用功,當然不會有成果。更何況已經退休了,學習成果較慢。老和尚說「火沒有油必將滅燼」,學習沒有更大的熱忱與毅力,必將一事無成。慎思!

老和尚說:「學習並不只在課本上,也不是只在教室裡,凡一切合理的,善性的,有益於國家,有益於人群的一切,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與人為善,學習平常心。隨緣放下,是佛弟子該有的胸襟。說者殷切,聽者藐藐。曾幾何時檢視行住坐臥,常益人群,那怕是一個微笑,都需要學習。

老和尚說:「讓我們活到老學到老,活到老貢獻到老」這句話對預防失智很有效。老了跟不上時代,將會帶來生活不便,也很難與人交流與溝通;加速老化,就別提貢獻了。每句話都是醒世法語。

透過學習分享,對自我生活重新梳理。相信老和尚的智慧法語,將帶領我重新自我反思與調整。

法雨潤群生-7.願解真實意

法雨潤群生-4.眾生如幻如化

眾生如幻如化

師大 孔淑芳(心放)

民國80年入師大中道社。記得第一次跟學長坐公車從新店到三峽橫溪。到坡道前,學長諄諄叮嚀入佛寺的規矩。那是第一次到西蓮淨苑,也是第一次見到手持念珠坐在椅子上的上智下諭老和尚。

民國82年西蓮淨苑結夏供齋,師父手持念珠在蓮風樓前為學長開示,那時刻在我的腦海中,歷歷難忘的,就是師父緩緩說出:「我見你們如幻如化。」

師父一生手持念珠,行在彌陀,教宗般若,律紹南山;身教言教皆是空般若智慧。

猶記得大專青年念佛會時期,學長在星期六晚上在講堂講佛綱,法師慈悲指導;也讓懵懂的眾生有入佛法的階梯。

當時聽講「十八界」。「眼根」對「色塵」為見;「耳根」對「聲塵」能聞;「鼻根」對「香塵」;「舌根」對「味塵」;「身根」對「觸塵」能覺;「意根」對「法塵」能知;見聞覺知這四種感官,是我們最熟悉的認知系統。我們從小至長大、懂事、上學、在社會中成家立業,乃至我們每分每秒都離不開「六根」對「六塵」生「六識」的了別作用。

時時隨境界轉,不得自在,在日常中聞讚則喜,依順境生貪著心;依逆境毀謗辱罵發瞋念心;我們是那麼以「真實的」見聞覺知感官虛妄度日。

  感恩師父教導空般若智慧,也教我們將般若導入念佛,「隨緣無性是法性身;無性隨緣是佛報化身」。年紀漸長,逐漸體認到流轉六道輪迴生命現象。聽聞中論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思維義理「五蘊是空的;空間的現象也是空的。」也努力在行持上能一心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斷貪瞋癡。南無阿彌陀佛!

法雨潤群生-7.願解真實意

法雨潤群生-3.二十五年憶師恩

二十五年憶師恩

師大 陳頌堅(法堅)

師父圓寂距今雖已二十多年,可是每當憶起師父充滿智慧的容顏,內心仍是充滿溫熱和感恩。想起師父過去諄諄垂教的恩德,想起過去在淨苑受到師父種種法益的滋潤,都是這麼的刻骨銘心。

民國75年首度參加淨苑的春假修學會,初見師父,師父高大莊嚴的身相,流露著莊嚴的威儀,讓人望之儼然。我好像見到了古代傳說中的高僧,不由得肅然起敬,內心也泛起一種難以言喻的喜悅。

師父的智慧流露著高瞻遠矚的眼光,本著「人能弘道」的精神,因此推廣「教育」,培養人才;對內著重「僧伽教育」,對外舉辦「大專佛學講座」。大專青年是菁英的知識分子,將來會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受到佛法薰陶的青年越多,社會善良風氣就越盛。

師父的苦心長期下來終於開花結果。因為多所大專院校佛學社,隨著師父所開辦的「大專佛學講座」而長期前來親近學習。師父早年修禪,後來感到生命有限,修禪只憑自力;末法時期眾生根器羸弱,若只憑自力猶如蟻子上高山,隔陰之迷、輪迴路險,風險太大容易墮落,莫說自度不成,遑論度他,終必自他俱陷。若能「自力」兼仗「佛力」,猶如風帆揚於順水,「事半功倍」,而且托生淨土後,壽命長遠成就穩當,而且永不墮落。

正如蕅益大師最初也是學禪,開悟後就轉修淨土。也是體會生命有限,只憑一生成就困難,又輪迴路險。感慨地說出:「千經萬論讓給他人讀,八萬細行饒與他人行,我一句彌陀聖號解脫去也。」所以師父也有此共鳴,由禪轉修淨土,並以「弘揚淨土」,提倡「念佛法門」為己志。

師父「弘揚淨土」,提倡「念佛法門。」高明的地方就是將「般若」結合「淨土」,否則光講「求生淨土」,只憑一句「彌陀聖號」這麼簡單,難免會被誤認這只是老太婆法門,不足為奇。又如何能吸引住知識分子的大專青年,長時間不辭辛勞的上淨苑學習?關鍵就在於能結合「般若」。因為「求生淨土」仰仗彌陀聖號看似簡單,其實涵義深廣,不簡單哪!

唯「佛」與「佛」才能了知其密意,連等覺菩薩都難以完全深探究竟。佛法高明的地方就在「般若」這個妙智慧。能否解脫最終關鍵也是在「般若智慧」。所以修行要「以慧導行」,效果才會顯著,速度才會加快,也才不至錯用功夫、忙修瞎練,乃至走火入魔。親近淨苑參學的各校佛學社,受到師父「般若」的啟迪,得以有正確的知見,在校內參與各種討論或辦理各項活動,思想觀念有所依循,才不易走偏而不自知。

就在師父年復一年默默耕耘之下,一批一批的佛教人才,就這樣不知不覺細水長流的產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專青年畢業後開始在各地發光發熱。有的學長就直接在淨苑出家,成為淨苑的新血輪。有的學長在他處出家,成為他處的中間力量,為佛教撐起另一片天地和貢獻。有的學長隨著因緣,在他方道場為佛教貢獻心力。

有的學長是醫師,對病人仁心仁術、醫心醫病,也對其他醫師醫德的潛移默化。有的學長是護理師,對病人的呵護猶如菩薩,對病人和同事都必定有一定程度的身教和影響力。有的學長是老師,對學生菩提種子的開發更是直接而深遠。

我大三時就通過與高考同級的教育行政特考,但放棄分發。到國中教書時,放棄當督學的機會,也就失去日後被派出去當校長的殊榮。我曾經掙扎,畢竟名利雙收也是很誘人的,不過還是忍痛放棄,因為我喜歡當老師。

當老師每年都可以碰到不同的班級和不同的學生,每年都充滿著新鮮感和挑戰,相當有趣。而且經常和年輕學生在一起,心境也跟著保持年輕,逗著學生很好玩。最重要的是可以對學生栽培菩提種子,我任教過的班級,除了隨機加入做人做事道理的教導,還不忘穿插佛理和因果報應故事,也不忘伺機安排觀賞卡通佛典故事。有了菩提種子的啟發,對這些單純的莘莘學子,未來人生的思想和行為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若去當督學、當校長一旦離開了教學,面對的都是成人,成人思想大都僵化頑固,也會失去太多對學生耕心的機會。其他不同領域的畢業學長在各處士、農、工、商的工作崗位,都必定是一方的善知識,對佛法的傳播都能發揮相當大的影響和貢獻。。

道風是一個道場的根,師父在淨苑所建的道風「律紹南山、教宗般若、行在彌陀」是多麼簡捷、明確、有力。其「持戒念佛、過午不食」的堅持,在末法時代是相當難得可貴的。

「戒是無上菩提本、慧乃圓明解脫燈」,持戒精嚴才能立不敗之地,智慧通達才能操必證之權。師父在行門採「自力」兼仗「佛力」的念佛法門,解脫是明確而穩當的。師父的智慧和高瞻遠矚,實在不能不令人佩服。

師父對淨土信心的堅定,可謂不動如山。記得師父曾勉勵我們要有堅定念佛往生淨土的決心,堅定到什麼程度,即使阿彌陀佛現前,向我們說沒有淨土這回事,不必念佛了,我們仍要堅定念佛絕不動搖。我畢業後有機緣閱讀善導大師和蕅益大師對淨土的論述,發現師父的開示和兩位大師竟如一轍,可見師父對淨土義理研究的用心和深入,非筆墨所能形容。

今逢恩師的百歲冥誕,師父深具磁性與柔和的慈音,又再度在耳際響起,當年對我猶如醍醐灌頂的啟蒙法音,至今仍繚繞難忘。當時初學佛法面對深奧難懂的佛法,難免一籌莫展,但由師父的口中說出,竟是如此的深入淺出,意簡言賅,讓我很容易就心領神會,豁然開朗,信心大增。和師父的緣竟是如此的契合,在淨苑修學的這些年,蒙受師父太多的法益,打下深厚的般若基礎,對後來的修學,幫助實在太大了,今後我除了更加的努力之外,實在難以報答師恩。

法雨潤群生-7.願解真實意

法雨潤群生-2.莫求眾生如我意

莫求眾生如我意

慧瑩

最受用的一句話:「莫求眾生如我意,但求無礙於自性。」走過一世塵勞,忘卻世間紛擾,唯獨尚記住這句話,只因那是老和尚耳提面授的機語,它已匯入心中,成為一種意識。

曾經在民國64年至66年間,常趁課餘上山聽經聞法,旋又下山去,不是去行道,而是回故里。老和尚念及我們接觸佛法的時間不長,容易忘記,常會書信提醒:「慧瑩,要跟諸蓮友多聯繫,在家要孝順父母,婚嫁要孝順翁姑,有機會到台北時,要回淨苑……」猶勝慈父般關懷勉勵弟子,要向著光明大道前進。

淨苑以往會辦念佛一永日或三永日,我等時值青少年,短暫的精進誘發著我們要一心不亂。坐香的時候,我怕心念不一,雜念太多,就採長跪方式;老和尚見此,要我坐香就好,實是慈悲,不忍弟子折騰。其實以前參加煮雲老和尚的佛七,都採嚴格的典範,而淨苑老和尚在接引四眾弟子,精進念佛,是以威德,是以慈悲。

老和尚為培訓能上台隨說佛法的弟子,常要求眾等作筆記,給予檢視,猶似用照明燈照亮頭頂,縱是黑夜也變白天。

值此尊者百歲冥誕,感恩當今和尚。闢此園地,讓十方蓮友都有機會表露對尊者的感念,願遊子們都能永保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