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春祝福–觀五蘊無我,猶如兔角。捨色身供奉,應學兔王。

2023新春祝福–觀五蘊無我,猶如兔角。捨色身供奉,應學兔王。

兔年法語

觀五蘊無我,猶如兔角。

捨色身供奉,應學兔王。

無我如兔角

《大乘入楞伽經》卷6:「若不了無我,依教不依義,眾生妄分別,所見如兔角。」

 

捨身學兔王

[]生經》卷4:「佛說兔王經第三十一

…..佛告諸比丘:「昔有兔王,遊在山中,與群輩俱,飢食果蓏,渴飲泉水,行四等心,慈悲喜護。……

有一仙人,處在林樹,食噉果蓏,而飲山水,獨處修道,未曾遊逸,建四梵行慈悲喜護,誦經念道,音聲通利,其音和雅,聞莫不欣。

於時兔王,往附近之,聽其所誦經,意中欣踊,不以為厭,與諸眷屬,共齎果蓏,供養道人,如是積日經月歷年。

時冬寒至,仙人欲還到於人間。

兔王見之,著衣取鉢,及鹿皮囊,并諸衣服,愁憂不樂,心懷戀恨,不欲令捨。來對之,淚出問:『何所趣?在此日日相見,以為娛樂,飢渴忘食,如依父母,願一留意,假止莫發。』

仙人報曰:『吾有四大,當慎將護。今冬寒至,果蓏已盡,山水氷凍,又無巖窟可以居止,適欲捨去依處人間,分衛求食。頓止精舍,過冬寒已,當復相就,勿以悒悒。』

兔王答曰:『吾等眷屬,當行求果,遠近募索,當相給足。願一屈意,愍傷見濟,假使捨去,憂慼之戀,或不自全。設使今日,無有供具,便以我身,供上道人。』

道人見之,感惟哀念,恕之至心,當奈之何?仙人事火,前有生炭。兔王心念:『道人可我,是以默然。』便自舉身,投於火中,火大熾盛。適墮火中,道人欲救,尋已命過。

命過之後,生兜術天,於菩薩身,功德特尊,威神巍巍。

仙人見之,為道德故,不惜身命,愍傷憐之,亦自剋責,絕穀不食。尋時遷神,處兜率天。」

佛告比丘:欲知爾時兔王者,則我身是;諸眷屬者,今諸比丘是;其仙人者,定光佛是。吾為菩薩,勤苦如是,精進不懈,以經道故,不惜軀命,積功累德無央數劫,乃得佛道。汝等精勤無得放逸、無得懈怠,斷除六情如救頭燃,心無所著當如飛鳥遊於虛空。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居士、學長篇:學佛初心12

契合與依怙

心潛(李伯訓)

如果我的來世生命本質發生重大的改變,西蓮淨苑無疑是啟蒙的重要種子。

的大學時代雖然大部分的時間被沉重的課業所佔據,但我還可以利用有限時間沉浸在多采多姿的社團活動,享受無憂無慮的幸福人生。某日心血來潮,報名生命線志工的訓練,小組老師是了悟學長,在她的介紹下,我來到西蓮淨苑參加大專青年念佛會

那時對佛法的了解極其有限,只聽過六祖大師的偈頌和三法印,然而與上教堂聽聖經相比,佛法卻莫名地吸引我並契合我的心,因此沒多久就皈依為佛弟子。當智諭老和尚身體已不佳,偶爾要上座開示,總要侍者攙扶才能達成,老和尚的口音加上對佛法完全不懂,對於開示內容其實一無所知不過看著老和尚撐著沉重的身體賣力說話的精神,內心是充滿敬佩。

我認識的法師很少,受到最多照顧是來自於慧觀法師和慧運法師,她們慈悲和藹的笑容,讓我心生憧憬,好好修學佛法讓自己能變得平易近人。隨著親人離世及年紀邁入中年,對於人生無常有著更深的體認,佛法對我來說,已從莫名的契合心轉成生命依的所在

今年適逢淨苑創建五十周年,望著手上書籤智諭老和尚的題字願與念佛人同生極樂國我想再也沒有比這句話更圓滿的祝福了。

居士、學長篇:學佛初心11

我為什麼來到西蓮淨苑

淨意曾玲瑤

我民國96年皈依,我去淨苑不到2個月就皈依了,師父說要有個稱呼,總不能叫你「喂喂喂」。

一開始是慈濟的師姐說「我們社區有一個居士常跑淨苑。」透過居士電話告知,知道淨苑有法師在做臨終關懷,這位法師是慧通法師。後來慧通法師有去關懷我婆婆,因此我們就上山向法師說謝謝。有一天晚上我做夢了,有一個聲音說:「你來啊,你來啊。淨苑怎麼來你知道嗎」我就回應說「我住三峽很久了,我知道怎麼搭車去啊。就坐705706的公車,大溪的公車都可到啊。」那個聲音就說:「那你要來啊!」我就問「你是誰?」對方就說「我是智諭。」那天醒來是清晨4點,再也睡不著覺。

後來第3次上山去找慧通法師,在知客室等待,從知客室的書架上,才知道夢中的智諭老和尚已經圓寂了夢裡只聽到聲音,沒看到人。那時我跟慧通法師「我來幫忙挑揀青菜吧。」法師就說「你可以認養擦窗戶的工作。」之後我們就來淨苑聽一些課程,帶小朋友來參加兒童讀經班,而小朋友也皈依了。後來我就固定到淨苑擦窗戶,常常接觸到法師們,感受到師父們的慈悲和關懷。在工作當中也得到師父的讚美,自己當下在心裏面想著:「這就是莊嚴佛淨土」。那有時要去淨苑擦窗戶的時候,天氣很熱或突然天空下起大雨,終究心裡想著還是去一趟比較安心。後來因為疫情的關係,就沒這麼固定去淨苑擦窗戶了。

我在師父的講授佛經當中,認識了「佛說阿彌陀經」裡面殊勝的莊嚴淨土,也上了幾堂「大智度論」的課程。我了解心經中所提的五蘊,十二因緣。在疫情期間,我沒有工作,在家研讀了老和尚講述的:「楞嚴經講記上冊」。未來希望能夠佛法住世長久,法輪常轉。

居士、學長篇:學佛初心10

勇猛精進

心寄(張嚴尹)

16歲的那年,從小就想出家的我,誤以為去讀慈濟護專就可以出家,偏偏聯考失常,劃錯答案卡,一時心灰意冷,找了一個最遠的學校德育護專,二話不說就進了佛學社

第一次跟著學姐上淨苑,就跟學姐說我要皈依三寶,慧觀法師就幫我們皈依,我還記得慧觀法師跟我說:妳的法名心寄,意思是身在紅塵俗世,心在菩提道場我心裡想著:咦?可是我要出家捏!哈哈!

當時的念佛會好多大學的學長,我們是專科生一年級,等於高一的年紀,傻傻的!慧運法師是念佛會的策進,老和尚對接引青年學子學佛真的太用心,社團還有指導法師是慧圓法師,星期六下午我就跟學海大學長,一起從基隆千里迢迢坐2小時的火車和公車走一大段路,上山求法

星期六晚上有學長試講佛綱,這對我們後來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我們每位要講佛綱的學長,都有一位指導法師,還有一位指導學長,準備好題目,先跟指導學長討論,再試講給指導法師聽,才能上台報告講佛綱,這個札實的訓練,奠定之後弘法的基礎

星期日早上,老和尚就算身體微恙,也幫我們上中論,我聽懂口音,但是常偷偷流眼淚,因為老和尚慈愛眾生的心,大悲願力,深深感動我至今有時候學長會帶我們去蓮鄉頂禮老和尚,老和尚就笑咪咪的給我們開示,像佛菩薩的光芒一般,溫暖著我們的心

現在的我,謝謝上輩子的我,上輩子做了好事,讓我遇到淨苑,讓我遇到了智諭老和尚我想跟老和尚說,師父我會努力,我一定會去西方極樂世界頂禮您,您的話我都記得,我有乖乖做定課,天天念佛,偶爾偷懶,也有矯正回歸律紹南山教宗般若行在彌陀心寄不忘!

居士、學長篇:學佛初心09

感恩慧命的搖籃

法緣蔡美雲

欣逢西蓮淨苑五十周年慶感恩五十迎向一百,很高興有此機會讓淨苑的弟子們回報老和尚及淨苑常住師父們教導之恩。

淨苑宗旨:教宗般若律紹南山行在彌陀淨苑道風純樸清淨,法師們個個威儀莊嚴人人皆是老實念佛的修行人,第一次上山我就深深喜歡上了此道雖然師父已離我們而去,卻留給了弟子們無形的殿堂(可貴的法寶),師父二諦融通的般若妙智慧,深深的烙印在每位弟子的心中。

教宗般若:般若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三世諸導師無不從此出。師父的妙智二諦融通,喚醒了迷茫的我,讓我了知一切法如空花,因迷而亂起亂滅,外在的一切相,無不是從我們的妄心所起,而我們卻執妄,而不知真如為何物?師父說:理解諦理好比拿到鑰匙,即可登堂入室法海任你遨遊

師父也曾作了一首般若詩明月湖心蕩扁舟,無人無法般若游歸來無事舉頭望,依舊晴空月悠悠此詩充滿智慧與詩意。

律紹南山:淨苑的道風在師父的化育下,常住法師們都如律如儀,三業清淨,讓人見了起恭敬心,尤其天天持八關齋戒,過午不食,更是難能可貴,是學佛者的典範。

行在彌陀:師父的絕(覺)活,就是教弟子念佛的功夫師父說:千萬不要把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萬德莊嚴的聖號念成假名「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三界唯心都是自性所現「境由心現,心逐念成」,法外無心,心外無法,我們的心清淨,就與阿彌陀佛成一體末法時代,唯有一句彌陀聖號為眾生的舟航家牢牢抓緊,才不辜負學淨土的因緣,入寶山不能空手而回。

偉哉師父感恩今生有幸能成為您的弟子。
謹祝師父法水永常傳,淨苑法業永常存!

居士、學長篇:學佛初心08

一念心誠

心選葉修齊

大學時在淨苑學佛,福薄的我們所見的老和尚已現病相,很少開口說話,只能透過法師們分享過去追隨老和尚學佛的歷程,心嚮往之,但對老和尚還是感到陌生與敬畏。

有一次假期營隊的最末要拍大合照,大眾希望能請老和尚與我們合影。被推派去請示的我期待不負眾望,但也知老和尚身體欠安,要怎麼開口呢?

時剛入夜,一個人站在比丘寮外,突然有個想法:我想懷著很恭敬的心去見老和尚。當時四下無人,我一步一拜,慢慢的往老和尚的寮房前進。距離不長,我專心的拜著、前進著,祈求能有與老和尚合影的福份。

走到老和尚寮房外,敲門,我向老和尚及擔任侍者的慧道師父說明大家的心願,但我說話時頭都低低的。後來我抬頭看老和尚,看到老和尚目光炯炯凝視著我,當時老和尚有說話,但我聽不懂,幸好慧道法師幫忙解釋:「老和尚說好!」當時我很高興地離開了寮房,向大家報告這個好消息,但沒說這段小插曲,而這個小故事就陪著我到今天。

老和尚往生後的某天晚上,我睡不著,走到三樓大殿外,望著群山與滿天星斗默默地念佛。我突然想到,多年前老和尚一個人在此結草寮,是不是也望著相似的景色,念著同樣的彌陀聖號?我懷念老和尚,也很懷念當時的一念心誠,更感念當時老和尚的隨和與慈悲。

居士、學長篇:學佛初心07

難忘的修學時光

心開(蔡衍廷)

大一時,心、心因學長帶我參加西蓮淨苑「大專青年念佛會」例會。法師在講台上講述「二諦」、「緣起法」。我傻楞楞地聽不懂,但也在筆記上抄寫「二諦即是真諦、俗諦」、「緣起法即是諸法緣起無自性」。心裡想著,什麼時候下課呢?當時,窗外的蟬聲悅耳,突然覺得淨苑好清幽。在法師和學長循循善誘、諄諄教誨下,我坐在台下聽講四年,大學時光就這樣充實地過了。

還記得,「大專青年念佛會」最後一次例會,策進慧圓法師以及慧觀法師、慧熙法師等諸多師父為我們學長們舉辦「畢業典禮」。錄音機播放弘一大師《送別》作為畢業歌,在「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歌聲中,學長們依序上台領獎;住持和尚惠敏法師,頒授畢業證書和法寶,並勉勵、期許我們,我眼眶泛著淚水,心依依不捨,窗外蟬聲依舊悅耳。對於甚深佛法,我好像懂了一些,知道這就是「二諦」、「緣起法」。

往後二十年恍惚模糊的月中,縱然工作人事煩勞,那段淨苑修學的時光不曾忘記,也明白緣起法不可思議,種下將來解的因緣。深深感念淨苑也感恩法師們的栽培教導。時淨苑開山五十周年,恭敬以此文紀念之。

居士、學長篇:學佛初心06

心懷眾生饒益有情

法玲林秀玲

民國73年,我國中畢業立志要當白衣天使,順利進入德育護專就讀,一入學衝著「晨鐘佛學社」的學姊加入社團可以探究生命的實相,懵懵懂懂的年紀就加入了佛學社,並開始參加淨苑各種活動,有暑期修學會、冬季佛七、每週六晚上的佛綱試講、週日的佛學課程,有著恩師上智下諭老和尚和藹的慈顏,還有好多法師、居士、其他學社的學長對年紀尚幼的我們無盡的關愛。

原本聽不懂師父的口音和深奧的佛法,慢慢地漸漸聽得懂了,印象深刻的是佛七講話,每天師父都開示修行要義和殷殷囑咐老實念佛。因為佛七都在冬季春節前後舉辦,他老人家總是語重心長地勸大家下山後回家過年過節,儘量勿殺生,勿貪口腹之欲,師父:「留給眾生一條生路,留給自己一點慈悲心。」師父對眾生的大慈悲心,便是我初學佛時最深的印象。

後來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和社區中的長照工作,距離師父當年的諄諄教誨已是38年前的事了。猶記得在醫院照顧的癌末病患,要留一口氣回家,推出病房時,他眼角所流下的淚水。這期間與無數病患、長照個案的互動,成了當年學佛初心的具體實踐。

一位從出生就是腦性麻痺多重障礙的孩子,長期臥床二十多年四肢僵硬變形、在床上綣曲著身子受苦。還有一位年邁的母親已罹患失智症,仍照顧著年輕型失智症的大兒子和思覺失調症的小兒子,昏暗燈光下,滿地的穢物。另一位失智症阿,到後期不吃飯也不話,午餐時間我總是想盡辦法哄她吃,飯後帶她去潔牙、帶她上廁所幫忙清潔,有一天在廁所裡,阿突然認知清楚地對我:「你這某囝仔足乖~」這是她直至臨終前,對我的最後一句話。

護理與照顧過的個案,用他們的苦難,奮力地、慈悲地滋養著我的慧命。《大方廣佛華嚴經》云:「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我受眾生恩,並因見眾生苦,而生起趣佛菩提之心。今年很有福報受瑜伽菩薩戒,努力學習佛菩薩的慈悲誓願,饒益一切有情。學佛,才正要開始……

居士、學長篇:學佛初心05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心華(李懋華)

小學5年級起每週六晚上,隨著拜佛虔誠的母親到宜蘭市雷音寺念經,並聆聽住持星雲法師的開示。當時年紀雖小,不太懂佛法,但在佛寺中跟著法師、大眾一起繞佛時,心中充滿無比的喜悅。此情景至今仍歷歴在我眼前。

隨著年齡漸長,常聽母親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偉大悲願,如果外出求學、工作遇到困難時,多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就會來幫助你。確實在遇到困惑、困難時,我心中常默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或在家誦經,困難往往都迎刃而解。因此念佛,已成為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功課。此時我也開始有機會讀佛經,了解到人須學習佛陀的偉大慈悲,增長智慧,才能服務更多人群。

醫學院畢業受完專科醫師訓練,行醫之後,我有很好的因緣能受邀參與各種佛教的醫療基金會:如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佛教蓮花基金會等,也能親近更多的法師、高僧,讓我更了解佛法深廣的解行。

民國87年在偶然情況下、經長官的邀請,到行政院衞生署醫政處服務,掌理全國的醫療相關行政業務,開始我有幸參與擬定國家重大的醫療政策,也看到很多須要及時改善及解決的醫藥衞生問題。此時的我,心中時時提醒自己,應學習佛陀的教誨,主動協助解決各醫院及地方衛生局的困難,因為他們在照顧社會衆生的健康。

《華嚴經》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更是警惕著我,有能力時應該把握機會及時助人。

我由學佛中,得到喜悅、鎭定、忍性及長養慈悲心,也漸開了智慧。我更了解凡事當持之以恆、不忘初心,才能處事圓滿,皆大歡喜!

居士、學長篇:學佛初心04

遊於初心

慧信陳淑香

從小跟隨家人進出佛教道場念佛,家附近的念佛會是我最常陪伴阿的地方。高一時看了「佛教的精神與特色」很歡喜,寫了一篇介紹投在校刊。大學聯考結束,父親就拿了一本心經註解本給我當功課。

盡管從小就知道佛教很好,至於為何學佛?學佛目的為何?是從未思考過的問題,直至大學時期在西蓮淨苑皈依三寶,聽聞師父法,才對佛法稍有了解。自大學畢業以來,悠悠忽忽過了四十餘載,已是垂垂老矣。四十多年來,工作家庭兩頭燒,煩惱妄想絲毫不少,所幸佛號還能提起,了生死斷煩惱的心尚在。初皈依時,年輕的心清純帶著無知,吃素受戒很快改變,看在學佛多年的父親眼中很不以為然,認為能長久才是重要的。但是我認為那顆清純無染無慾求的初心卻是很可貴的。

六祖壇經云:「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初心」是未落入愛惡、分別、取捨之前的清淨本性,就是本來面目,是本寂本照的佛性。學佛是學佛陀未落入第二念的「初心」證入本心本性。

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本寂本照,念阿彌陀佛就是念本寂體,念念阿彌陀佛,念念與本寂體相應,沒有分別愛惡取捨的煩惱。師父常:「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有一分鐘的清淨心,就練習做一分鐘的佛。期望能在遲暮之年能保住那顆清純無染無慾求的「學佛初心」,現前當來能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