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Results Found
The page you requested could not be found. Try refining your search, or use the navigation above to locate the post.
開輪法師口述 釋清若、西蓮淨苑書記組 整理
距離淨苑數千里之外的馬來西亞馬六甲市,有一棟三層樓的精舍,名「西蓮淨圓」。精舍住持開輪法師,字號惠宣,之所以將精舍命名為西蓮淨圓,正是為了紀念智諭老和尚,永懷師恩。
與老和尚的師生因緣,始於民國68年。開輪法師於新竹碧岩寺受三壇大戒,遇惠敏和尚及惠安法師,因見兩位法師威儀不凡且精進用功。他心想,明師出高徒,「他們的師父一定很好」。打聽淨苑修行情況後,便上山打佛七,住了約兩星期。佛七中,老和尚開示「念佛要用耳朵聽」。
老和尚說,念佛,要阿彌陀佛接引你,一定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也要學習大勢至菩薩的大喜捨。慈悲喜捨,才能夠往生西方。《楞嚴經》裏面講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用聽覺,聽什麼?聽我本師阿彌陀佛。念佛時,用耳朵聽阿彌陀佛。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告訴我們,時時刻刻想著阿彌陀佛。
開輪法師回憶,曾在馬來西亞學靜坐,有人教他,靜坐念佛時,若感覺丹田的氣在跑,就「阿彌陀佛」一句一句念下去。他稟告老和尚此情形,老和尚問:「你是道士還是僧伽?」於是,在這次參學時,摸索著老和尚的方法,念佛聽佛號,感知佛號清清楚楚。
第二次到淨苑參學(民國71或72年),住了約半年。當時有一侏儒不時上山搗蛋,為了保護老和尚,開輪法師經常隨侍在側,也藉機向老和尚請法。此次參學後,法師返回馬來西亞便專修淨土法門。
那時惠敏和尚正在讀研究所,提議開輪法師向老和尚請一幅字。老和尚提筆寫就:「節身儉口,莫生奢泰,聞說少欲,深樂修行」。身口,不要貪著(就是欲望)吃和身體各方面的享受;聽到佛法,要靜靜地思考。心不能靜,往往是因為欲望或很多的意見,而意見從嘴巴說出,就變成吵吵鬧鬧。
老和尚開導了方向,但最重要的,還是在「行」。「若不依教奉行,還是和自己無關。從前只知念佛,念完後加上迴向偈。直到遇上師父慈悲地開導,啟發了深刻的信願行。」[1]
開輪法師第三次到淨苑參學(民國84年元月),打了四期佛七。遺憾的是當時老和尚身體不適,談話不太清楚,較少接近老和尚的機會。民國(農曆)89年11月14日,老和尚圓寂,法師在馬來西亞西蓮淨圓作功德迴向給老和尚。「當然師父不需要我們迴向,只不過藉此表達弟子的感恩之情。」[2]
回憶起老和尚的教導,「從前未認識師父時,總認為淨土宗極樂世界是佛教的天堂。後來遇到師父,師父開示念佛、念法、念僧及到極樂修行,轉生死業為淨業,往生西方成阿鞞跋致得不退轉,才有更深刻了解,便能踏實地去做。……
弘法利生很好,但要慎防『我慢』,入法愈深更懺悔。我們所了解的是佛的東西,自己尚未證到,跟我們無關。因此要發殷重的懺悔心才是。佛之所以成佛,因他心中所見的眾生都是佛;而我們凡夫眼中看別人都是凡夫,只看到別人的不是,所以我們還未能成就。佛所修證的真理,需要我們去實踐,否則一切都是佛的東西,與我們無關,沒有什麼可以覺得了不起。
若一起『我慢』,業障便現前。若有懺悔的心,心中無我,業障就找不到門了。所以我們學佛,要學習謙虛。懂得愈多要愈謙虛,更加努力修行。……學習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以及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今生能遇善知識,是最大的福報。師父就是我們的善知識,他開導眾生知淨土法門,讓眾生可以找到回家的路。……每次看經典看完時都迴向歸入西方,回復法界藏身——我們本來的面目。」[3]
老和尚的「節身儉口,莫生奢泰,聞說少欲,深樂修行」墨寶,掛在開輪法師寮房對面,除了憶念師恩,也是不忘老和尚教誨:學佛,身口不要貪享受,聽到佛法以後,要好好地學習,快樂地念佛。念佛,心就安,就得法喜。慈悲喜捨,願西方蓮花淨業圓滿。
[1]參照《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上)》卷3 (ZY47, no. 55, p. 109a3-6)
[2]《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上)》卷3 (ZY47, no. 55, p. 109a13-14)
[3]參照《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上)》卷3 ( ZY47, no. 55, pp. 109a17-110b13)
The page you requested could not be found. Try refining your search, or use the navigation above to locate the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