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將「止」與「觀」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板橋講堂 陳位臺(心臺) 

我未曾有幸親見過老和尚,也未曾親炙老和尚之法語。民國82年皈依,是因為母親病危之因緣;民國97年到板橋共修,是因為父親往生後,承蒙心雅姑姑帶領講堂蓮友助念,以及完成每個七的法會,抱著好奇的心來板橋講堂,想看看這是什麼團體,怎麼那麼有心能幫素昧平生的人助念?

到了講堂,當時板橋的指導法師是慧運法師,竟要我於指定日期進行心得分享,所以我只好持續訂閱《人間福報》蒐集資料,以利上台報告。記得上台那天風雨交加,分享前也是如坐針氈;而今回首這一切,要感謝老和尚創立的道場、心雅姑姑的緣分及講堂蓮友的協助,成就父母親之往生佛事,也成就我於講堂共修的因緣。

97年到現在的學佛經驗,實在不宜班門弄斧,但為拋磚引玉,於此分享一些心得。

學習老和尚留下的法寶,其中開示「止」、「觀」尤其有感。在我生活或工作中,我常「觀」自己內心之變化,例如要按喇叭之前脾氣會不會上來?與客戶談事情時有無抱持得失心?做事情有無盡力隨緣?因為「觀」自己內心變化,才能用佛法來止息自己的貪、嗔、痴。故云:「貪、嗔、癡、慢、疑,無非道場,能反觀起處滅處,即是下手功夫。」就如同找到病因才能用藥對治,反覆練習,簡單的事重複做,如法照法師云:「反覆練習,就能養成觀照、覺知、止息。」

又如因緣法,甲醇是有毒溶劑,在適合的溫度及其他物品催化下,也可以反應合成藥品。乙醇被佛陀定為一戒,但也可用於萃取、防腐、製藥、消毒、釀造…..等等。

有一位主持人曾說,佛陀如果生於此時,應該也是偉大化學家。任何事情無有定法,隨著因緣的變化都會改變性質。了解這點,人生苦樂參半本是正常,觀一切法因緣生滅,只要將自己能掌控的因有盡力播種與施肥,其他隨緣來看待成果。

保持學習、觀照,自己是會隨外境之變化引起內心發生漣漪,亦或是能保持波光粼粼、平靜清澈。

老和尚在1986年第四期佛七第五天開示,「智慧雖尊,非行不深。」智慧雖然尊貴,要是不假修行,便不能深入。經云:「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個人才疏學淺,秉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觀照內心,改變自己的習氣著手。

真正的智慧是,不在別人嘴裡淪陷,只在自己內心修行,專注自己的行動,深耕自己的能力,當您達到山頂,外界聲音不過是過往雲煙。就如蘇打綠有一首歌叫〈再遇見〉,歌詞最後說:「想對您傷害我的一切說聲『謝謝』」。

我們只要依教奉行,外境的變化,終將成我們成長的養分。而修行的目的就是借人之智,修善自己;學最好的別人,遇見最好的自己。魯迅先生說:「和優秀的人在一起,您都不好意思吊兒郎當!」這也是來講堂共修的好處,感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