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敏和尚早齋開示 2020年9月14日

摘要:
一、很多善惡的動機,都跟生命的網絡有關係。法會讓我們觀察無量無邊、重重無盡的生命網絡。
二、法會長短有別,核心同為三皈依。從早到晚從三皈依出發,就是不同階段的法會。初心莫忘,成佛有餘。

中元法會心得

惠敏和尚2020.9.14早齋開示

首先感謝我們四眾弟子,同心協力把今年的中元法會圓滿。因為因應疫情,有許多改變,大家也都能夠互相體諒,來把這次的法會圓滿,算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很多狀況都是過去比較沒碰到的情形。

對於常住來說,一年兩次的法會,也是順應在中國佛教的傳統。每年清明或者中元法會。在生命的延續當中,每一代、每一代它有它的延續性,這一種延續性,會成為各種善惡的力量。也就是生命在生存,或者延續,有很多困難、挑戰。但是假如只顧自己,或者自己親族的利害關係,就很容易形成惡法,因為會奪取、傷害其他的生命。所以世間人有時候不容易去掌控的殺盜婬妄這些惡法,常常是因為對自己、或者家人、或者親族,有跟「不是我自己」,或者「不是我親族」這一種自他的分別。

反過來它也會形成很強的善法。所以很多人會改過自新,常常是因為怕對不起自己的父母、或者祖先。或者很多人想要讓自己更健康,有時候是為了子女,不要讓子女帶來負擔。所以我們很多善惡的動機,其實跟這種生命的網絡很有關係。有些是比較親、比較疏。所以每年兩次法會,其實也是讓我們觀察無量無邊的、重重無盡的生命網絡。就好像《華嚴經》所說的「因陀羅網」一樣。

所有的儀式,大家也可以觀察出來,雖然有多、有少,但是核心的部分大同小異。譬如說我們每天平常做的晚課蒙山,其實也是類似中元法會、清明法會的縮小版。再長一點、多一點,就是所謂大蒙山,就過去我們年底,或者這一次法會所做的。再多一點、再複雜一點,就是焰口。但是,基本的道理大概都一樣。一方面所謂自性眾生誓願度;一方面觀察各類各樣苦難的眾生,怎麼能夠救度。

所有救度的法門,其實就是從三皈依作為起點。所以大家看到各種佛事,大大小小,三皈依就是一個最基本的起點。乃至於我們有時候早晚課因為某些因緣,還要省略,像今天就半堂。但是假如再省略,就打三皈依。其實就很像誦戒,碰到什麼因緣略誦戒一樣這種情形。但是,你看到最終不會被省略的,那一個就是最核心的。所以在三皈依,這是一個最核心的一個,善惡能夠轉化的一個關鍵。皈依本來就有這種意思,轉換、歸投、依靠。

所以我們每天早晚課也好,或者再擴大一點到蒙山,去觀想自己跟其他眾生的關係。這些日常的功課,其實是很好讓我們莫忘初心的一個可以善用的因緣。大家想要出家那一個心,其實轉換點也是在三皈。所以大家出家的時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今隨佛出家。」所以,「初心莫忘,成佛有餘」,這個確實非常有道理。生命過程當中曾經有一個因緣,想要掙脫世俗的欲望、煩惱、執著,要捨棄很多過去習慣的,這種力量其實是很強,強到可以自己下定決心,就放棄萬緣。只是這一種心念,隨著時間就很容易淡忘、淡薄。所以每天早晚課,或者各種法會,其實都是在提醒我們這一個重點。

像我這一次也是因為疫情的因緣,自己要親自主法。雖然大蒙山過去每年也都會做,不過這一次正式作為法會,對自己的觀察力、觀想力也會比較不一樣。所以,更深刻的就好像把生命的劇本,其實,每一個人跟團體,乃至於一個社會、民族,都有他的劇本在演。這劇本是有些傳承,有些創新。像佛教也是,最早原始佛教的劇本、初期佛教的劇本、阿含經的劇本,到後來大乘就有大乘佛法的劇本。同樣,佛陀的故事、事蹟也有不同的劇本在演。所以,怎麼善用這些演出的劇本的因緣,來轉換自己的身心。其實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種修行的因緣。

從早到晚,其實都是不同階段的法會,不同階段的儀軌。只是大家是把它看成是日常的瑣事,還是儀軌,就會有不一樣。像等一下用完齋大家要洗碗、擦桌子,等一下要撿菜、挑菜。你把它看成是瑣事,你就很想把它趕快做完。我要去做佛事,可能誦經、拜佛比較說是佛事。因為你的劇本就是這麼寫,所以你會這樣子想。但是你把它想成是自利利人的儀軌,它就是佛事。從早到晚,都是類似。包括穿衣、吃飯、洗澡。所以念念在這個基點上面,就比較不容易忘了初心。因為你每天都在把這個初發心,當初出家的這個心,想辦法滋潤它、養護它、長養它,所以就很容易把當初出家的因緣,離欲、破除執著的這種因緣,不會忘失。

其實我個人都會把出家那一剎那的因緣,觀想成佛陀菩提樹下成道的因緣、降魔成道的因緣。大家知道,降魔就是降伏各種煩惱魔,乃至於死魔。所以我個人所謂最快樂的,寂滅最樂,最快樂的事情是,每天能夠過得了煩惱、欲望、執著、威脅利誘。在佛陀成道的那個場面,其實就是這一種考驗哪。名利的考驗、欲望的考驗、死亡的考驗。所以那一種場面大概是我覺得生命的價值之所在。所以我每天假如能夠不會忘失這一點,我自己就覺得今天很有意義。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夠如此。

所以大家每天從早到晚,可能各種儀式、各種法會、各種因緣。這一種從三皈依出發的這一種掌握,或者不忘失。念佛其實也是如此,念佛不忘失,把三寶、皈依三寶簡化成阿彌陀佛而已。在極樂世界,也講說彼國眾生自然就會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隨著三皈依,之前就有所謂請聖、請佛,要皈依之前懺悔、發願,最後迴向。這些都是來支撐、來協助三皈依的前後的因緣。所以大家假如每次法會,像這種大型法會,等於是有更大、更多的因緣來讓自己體會。特別這一次,又有轉播的因緣、線上直播的因緣,會讓大家更感受到這種重重無盡的生命緣起觀。自己在每天的作息、或者課誦、或者碰到這種特殊的因緣的法會,也就比較容易去善用。不然的話,久而久之,因為念的都一樣,沒有什麼新奇。故事沒有新奇。大家聽故事,聽一百遍、聽一千遍的故事,就很容易就輕忽了。

但是,有些個人故事、團體故事,它就很經典。像我們看老人家他,從小到大就聽歌仔戲,它那個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啦、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還有王寶釧。這故事他就從年輕到老,他都不會厭倦,他就熟悉這種忠孝節義的故事。包括在撿菜的時候,好像有一次撿到什麼菜,說這是王寶釧在吃的菜。是不是?那個是什麼菜?啊,「豬母奶(馬齒莧)」啦。說「豬母奶」說是王寶釧吃的菜。我說:真的嗎?我說:王寶釧好像聽說是在中國西北方!那西北方那個地方不曉得有沒有「豬母奶」,不知道。他們老人家就是藉著這些故事,來堅定他們的價值觀。所有這些大概都是講忠孝節義這些。人生的價值觀建立在這些故事上面。

我們每一個人價值觀會建立在哪裡?可能有一個根本,但是你會去有些是傳統、有些是創新。所以我們都喜歡看故事、聽故事。看電影、看劇,就是人是活在故事裡面。所以怎麼去善用,就不會覺得好像都一樣、都一樣。你會看出同中的新意。這大概也是孔子所說的溫故知新、溫故知新這個道理。學習就在這裡。

我想今天因為也是我們淨苑可能是第一次完整的來作法會,也是難得的因緣。對我個人來講也是很有意義的一個經驗也不一定。所以藉這機會,一方面感謝大家,一方面分享一些個人的心得。

惠敏和尚:中元法會大蒙山
惠敏和尚:中元法會大蒙山
惠敏和尚:中元法會大蒙山
惠敏和尚:中元法會大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