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Activity

發布日期 2010-10-01 單位 書記組
類別 身心健康 主題 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
報導內容

專家們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體制和生活型態等四種,其中「生活型態(Lifestyles)取決於個人日常生活習慣,對健康影響最大。同時他們也發現成人的疾病(Adultonsetdisease)開始於40歲,且都是「生活型態」所導致之疾病(lifestylerelateddisease)。日本政府與民間為配合「21世紀國民健康促進運動」,設立「生活習慣病對策」的部門、開辦「生活習慣病預防教室」與發展「生活習慣病預防指導士」的專業,最近,對於如何保持「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敝人有如下的小心得,分享大家:

一、微笑:知足常樂,助人快樂時時保持「微笑」,但不是亂笑。可以先從「知足常樂」學習,例如:每天早上起床時,觀想能夠呼吸、五官手足無缺,比起許多病人或殘障者,實在很難得。而且,若能食衣住行工作無慮,那更是不容易,能知福惜福,知道這是由許多眾生流血流汗所成就的。因此,能感恩與報恩,對於眾生的苦難,激發「利人、利己」之「助人快樂」的心願,樂於行善,喜好施捨。猶如《入菩薩行論》「如是修自心,則樂滅他苦,地獄亦樂往,如鵝趣蓮池。有情若解脫,心喜如大海,此喜寧不足?何求唯自度?」,對於「利他行」,充滿「赴湯蹈火」決心與歡喜(意樂)。此外,對於生態與環境破壞之災難,這是人類與地球的大問題,也當養成保護與捍衛的決心與歡喜(意樂)。如此,培養歡喜做利人、利己、環保的事是有助於健康,也能成就「初禪」五個禪支(禪定狀態的條件):有「覺」有「觀」、有「喜」有「樂」、「一心」。這種習慣也是庚午(1990)年季春聖嚴法師所講述「四眾佛子共勉語」之「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的學習。

二、刷牙:正確刷牙,使用牙線其次,養成正確「刷牙」與使用牙線的習慣,保持口腔健康,可以與預防許多疾病。我個人刷牙習慣的養成,可以參見拙文「刷牙習慣與受戒戒體」(《人生》260期,2005年4月,並收載於《心與大腦的相對論》法鼓文化)。事實上,口腔衛生可以預防老人失智症以及心臟血管等疾病。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009年之研究發表,維持良好口腔衛生,避免牙周發炎,可預防老來罹患失智症。研究人員讓2300名滿60歲的牙周炎(periodontitis)患者接受記憶測驗。這些患者都已牙齦萎縮、齒牙動搖,測驗顯示五分之一的人記憶力有問題。於回想測驗中三個單字的順序時,口腔病菌最多的一組患者,想不起來的機率是口腔病菌最少患者的3倍。測驗心算減法,前者算錯的機率也有後者的兩倍。研究發現口腔病菌會導致和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疾病相關的發炎症狀;口腔病菌也可能會造成動脈壁發炎而變窄,導致心臟病或中風、糖尿病、男性精子數量過低等毛病。對此,倫敦學院大學的最新(2010)研究也有同樣的發現。從1萬1000名蘇格蘭人的病歷、家族疾病史和生活習慣的調查結果:不注重口腔衛生的人,例如每天刷牙少於兩次的人,口腔發炎的機率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高出70%,因為口腔發炎是造成動脈阻塞的重要因素。

三、運動:體適能333計畫除了養成「刷牙戒」之外,也應發願學習「運動戒」,至少可以實踐「體適能333計畫」,也就是: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最少30分鐘,心跳數能達到每分鐘130跳的有氧性運動。希望我們的身心狀況能在臨終前一天還可以幫助別人。猶如我在「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人生》316期,2009年12月,並收載於《校長的午后牧歌》法鼓文化)文章中所說。

四、吃對:素食、八分飽、補充有益菌或食用「益菌生源」、喝夠水,是養成正確「飲食」習慣,素食、八分飽、補充各種「有益菌」(例如:雙叉乳桿菌、嗜乳酸桿菌),養成食用「益菌生源」(例如:異麥芽寡糖、膳食纖維)習慣,持續給予腸道有益菌良好的生存環境或是營養來源,增強人體免疫系統。這是最近的拙文「好人好心「腸」」(《人生》325期,2010年9月)中所說。此外,要能喝足夠的水份,除了正餐中的湯之外,每日至少喝五至六杯水,這也是讓排泄順利的關鍵點。特別是在起床空腹時喝一杯冷水,具有刺激大腸蠕動、利便的效果。

五、睡好:不熬夜,定時睡眠最後,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與情境,不熬夜,定時睡眠。例如:晚上11點休息,睡眠7、8小時,不超過9小時;健康的午睡約20~30分鐘為宜。睡眠佔據著我們生命的三分之一時間,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頗巨。據世界衛生組織對14個國家15個機構之2萬餘名在基層醫療就診的病人進行調查,發現有27%的人有睡眠問題。因此,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於2001年發起的一項全球睡眠和健康計畫――每年的3月21日是「國際睡眠日」(InternationalSleepDay),目的是希望喚起人們對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質量的關心。訂在每年的3月21日的理由是因為這天是春季的第一天,季節變化的周期性、睡眠的晝夜交替規律都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健康「五戒」與禪修其實,有睡眠困擾的人於禪修或學習時,也容易惛沈睡眠,成為障礙。所以,佛教將「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列為學習禪定的「五蓋」(五種障礙)。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六門教授習定論》則將「根律儀」(以正念防護心意,使六根不受外境的誘惑,不令煩惱流入內心)、「於食知量」(不貪多、貪味,只為維持生命、治療飢渴而適當地攝食)、「初夜後夜覺寤瑜伽」(初夜與後夜保持清醒,淨修其心,在中夜養息)、「正知而住」(行住坐臥、在內或外出,都能保持如理作意)等四者,列為「戒淨四因」(能令戒律清淨之四種要素)。天台宗也將調節「飲食、睡眠、身、息、心」等五項,稱「調五事」,作為禪修的基本條件。

總之,健康「五戒」(簡稱:笑、刷、動、吃、睡)不僅可以促進身心健康,也有助於禪定與智慧的開發,利人利己,自度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