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緣歷佛號不計較」
心開(蔡衍廷)
「你一心緣歷佛號,久了的話,就會有一種感覺,煩惱來時,我們就想不必計較,忍過就算啦!這就是我們多少伏一點點了。」(《佛七講話》第二集)每次想到老和尚這段話就會告訴自己,念佛就是了,念佛心不計較人我是非,念佛心不起煩惱。
第一次見到老和尚是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上淨苑參加「大專青年念佛會」,那年大一。星期六傍晚,老和尚坐在蓮鄉門口,有兩位法師隨侍在旁誦《普門品》。心藕、心因、心選學長告訴我,這是老和尚,隨即三拜,至誠頂禮老和尚。老和尚對我們微笑。
晚上,慧觀、慧圓法師引領我們至蓮鄉拜見老和尚。法師請我們頂禮老和尚,且跟老和尚說一句吉祥語。初入佛門,我不太會說,曾誦過《藥師經》,於是大聲說了一句:「祝福老和尚福壽廣增延」。老和尚沒有說話,眼神十分慈祥,微笑點頭,似乎是鼓勵我。
來淨苑時,老和尚已經示現生病因緣,我沒有福報見聞老和尚在法堂說法。星期日用午齋時,常常會聆聽老和尚開示的錄音帶。老和尚山說法不疾不徐,諄諄教誨。一個道理,世俗諦說完,說第一義諦;正說反說,把道理說得明白透徹。本以為老和尚口音會聽不清,聽個一、二次,卻覺得特別有味,覺得老和尚口音如家人般親切。
有一次,慧道法師請我到師大圖書館借《七俠五義》、《包公傳》,說要念給老和尚聽。我不解,請問法師,為什麼老和尚會想聽世間章回小說呢?慧道法師告訴我說,我們常常誦佛經給老和尚聽,請示老和尚願不願意聆聽世俗作品,老和尚點頭示意,而《七俠五義》、《包公傳》講述俠義與道德的故事,老和尚年輕時曾看過,所以也想重聽。我後來體悟,老和尚說法闡述第一義諦,卻也不離世俗諦。聽世俗諦,也不離第一義諦。
在淨苑的傍晚,喜歡站在法堂二樓洗手台旁看老和尚。法師在旁,逗老和尚笑,或親切和老和尚說話。我想下去親近老和尚,卻難為情,就傻站在二樓望著。夕陽西下,侍者法師和老和尚,三人身影,好像是「西方三聖」光臨道場般莊嚴,尤其是誦讀《普門品》時,老和尚專注眼神,令人印象深刻。
大學畢業也二十多年了,出社會工作,總有煩惱,想起老和尚的話,就會告訴自己,念佛就是了,不計較就是了。閑靜時,我總是會想,如果知道一點點做人的道理,乃至知道念佛的方法和持戒的重要,都得感恩老和尚和淨苑法師們的教導。如果大學時期沒有來淨苑學法,我恐怕不會知道做人的道理與念佛的重要。
大學時期來淨苑參加「大專青年念佛會」,得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共學,真是一段美好的青春時光。老和尚與諸位法師們的言教與身教,令我終身受益難忘。我永遠懷念那段淨苑學習時光,並感恩淨苑法師們的諄諄教誨。